切换新版>>

图说世界 >  二战枪械大全 从手枪到机枪

发表于 2010-07-08 08:52    IP属地:河北

九九式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春天躁动 春风450mt...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2    IP属地:河北

毛瑟98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青山绿水任我游 和我的普拉多一路同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3    IP属地:河北

svt40半自动步枪

[每日热点]:【模玩天下】比亚迪唐DMi混动SUV轿车1:18模型...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4    IP属地:河北

莫辛M1938杠44式

俄国人在设计新步枪时吸取了李昂·纳甘提交枪型设计中的一些元素,俄国兵工厂将李昂·纳甘设计与陆军上校莫辛的设计结合推出了新式步枪。在上述设计的步枪是3线口径M1891步枪(线是当时的一种量度单位,现已废弃,3线约等于0.30寸或7.62毫米,即7.62x54R),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转枪栓式设计,使用能携带5发子弹的弹夹,此后,俄罗斯对步枪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推出了卡宾枪、加装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及适用于骑兵的版本,并为该枪设计一系列的枪榴弹,以符合当时潮流
直到1890年,沙皇俄国才开始更换军方装备的大口径伯丹单发枪,该枪早在俄土战争中就已经显示出太落后,因此有必要推出一种新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从此面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为俄军主力武器,十月革命后大量莫辛-纳甘步枪被布尔什维克红军缴获,在内战期间由于带有长长的刺刀让给人印象深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再次成为苏军主力武器,还参加过国共内战、韩战和越战。  
在越战后至现在,一些小型冲突及较落后的地区中仍然有莫辛-纳甘步枪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场中莫辛-纳甘步枪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击爱好者的首选。
  
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1924年,以龙骑兵步枪为基础开始着手改进M1891步枪。1930年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M1891/30式步枪,由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M1891/30步枪与M1891龙骑兵步枪的长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枪短。在M1891/30步枪上进行的改进并不多,主要的改进项目是安装了新的瞄准具,最初的M1891/30步枪仍然采用M1891步枪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机匣,这是因为原有的M1891步枪的备件(枪管、机匣、枪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产的步枪全部采用剖面呈圆形的机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枪与M1891步枪基本相同。六角形机匣的一般称为第1型,圆形机匣一般称为第2型。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38式步骑枪。M1938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一种缩短型。1941和19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枪。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
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往往训练时间不足。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枪,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开始,以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步枪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枪上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枪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枪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枪口上,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
与M1891步枪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枪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枪弹),直到今天,7.62×54mm R枪弹在俄国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枪弹采用突底缘锥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891式枪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枪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枪弹和5.45mm小口径步枪弹,但直到现在M1908式枪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
莫辛-纳甘步枪主要型号
  M1891步兵步枪:生产年份1891-1928,全枪长1306mm,带刺刀全长1738mm,空枪重4.22kg,枪管长80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哥萨克步枪:生产年份1893-1917,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龙骑兵步枪:生产年份1910-1932,全枪长1234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907卡宾枪:生产年份1910-1917,全枪长1015mm,空枪重3.3kg,枪管长508mm,枪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枪I型:生产年份1927-1932,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枪II型:生产年份1933-1944,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938卡宾枪:生产年份1938-1944,全枪长1020mm,空枪重3.45kg,枪管长510mm,枪口初速820m/s
  M1944卡宾枪:生产年份1943-1948,全枪长1020mm,带刺刀全长1327mm,空枪重3.9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M91/59卡宾枪:生产年份1959,全枪长1010mm,空枪重3.8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0年投产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弯曲的形状,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机匣外形改成了圆形,使安装瞄具座更加结实。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提车零跑C01智享版及用车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5    IP属地:河北

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

恩菲尔德镇位于英国伦敦的北郊,英国**于1804年在那里建了一家兵工厂,最初的恩菲尔德兵工厂只是负责组装布朗-贝斯(Brown Bess燧发枪),后来发展成设施完善具有研发能力的轻武器研究和生产厂。虽然英国皇家兵工厂不只一家轻武器工厂,但恩菲尔德是主要的研发中心,在那里研制的步枪被冠以恩菲尔德步枪的名称。第一种使用“恩菲尔德”名字命名的步枪是在1853年设计的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在1866年又设计了后装式斯耐德-恩菲尔德步枪,这是把前装弹的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改装成后装弹的斯耐德式后膛的产品,口径为.577英寸。
1888年12月,英国军队正式采用了.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或简称为MLM步枪,在这个名称中,分别包含了两个发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他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为李-梅特福步枪所采用,李氏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的后部有两个与机匣壁内闭锁面配合的闭锁凸笋,机头和拉壳钩与机体是独立的,不随机体回转。与前端闭锁枪机(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速度很快。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军采用的多种恩菲尔德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因此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统称为“李氏”步枪。“梅特福”则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是精通机械的英国土木工程师,他发明了.303口径全被甲弹及相应的膛线,这是一种稍带圆角的浅阴线,被称为“梅特福膛线”,可以减少火药残留物在枪膛内的积聚,在黑火药时代广泛应用于英造步枪上。MLM Mark.I步枪采用8发单排弹匣供弹。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进的MLM Mk.II步枪,Mk.II改用10发双排弹匣。弹匣是可以拆卸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维护或损坏时更换,步枪在正常使用期间枪弹是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弹口)填装进去,与同时代的其他固定弹仓的连发步枪相同。子弹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时代的步枪多了一倍容量的弹匣,李氏步枪成为同时代设计中实际射速最快的步枪。
  .303(7.7×56mm)步枪弹的发射药由黑火药换成无烟火药后,不适合MLM步枪使用。因为无烟发射药的燃烧对枪管钢的烧蚀比较大,容易把浅阴线烧蚀掉,为此这种步枪的膛线形式改为5条比较深的左旋膛线。这种膛线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的工程师所设计,被称为恩菲尔德膛线,因此这种改变了膛线和瞄准具以适应无烟发射药的新弹后的步枪也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Enfield),或简称为MLE步枪。MLE Mk.I步枪的外表与MLM Mk.II步枪相同,而且为了节约成本,有许多MLE步枪是直接由MLM步枪更换枪管而成,为了容易区别,采用恩菲尔德膛线的枪管外表打上了一个“E”字标记。
  由于MLM步枪和MLE步枪的全长都是49.5英寸(约1257mm),枪管长30英寸,为了与后来的“短步枪”区别开来,因此都被统称为“李氏长步枪”(Long Lees)。除了长步枪外,MLM和MLE步枪还有供骑兵使用的卡宾枪,全长为39.9英寸(约1013mm)。  
  
    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的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李-恩菲尔德步枪发射 .303 British口径弹药,以两个5发弹夹在机匣顶部供弹,取代了英军早期的Martini-Henry、Martini-Enfield及Lee-Metford步枪,其后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英联邦国家中仍有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共生产了超过一千七百万支,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手动步枪之一。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而不是5发,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间恩菲尔德兵工厂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用于埑壕战。恩菲尔德步枪通常带有刺刀,但因为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为了降低更换装备的成本,从1903年到1909年间有很多MLM和MLE步枪更换短枪管并稍作改进而转换成SMLE结构。恩菲尔德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还有基于基本型号持续改进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采用了烦琐而复杂命名方法。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基本型号: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广泛使用。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它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拥有多种改进型号,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1916年投产。No.1改型Mk.III的简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No.2型:采用0.22口径。训练用步枪。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枪管长660毫米,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也称为P-14步枪。1916年转给美国承包商生产并装备英军弥补步枪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装备步枪数量不足,美国将P-14步枪口径改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装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军队。战争结束后,英、美军队全部撤装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No.3型结构上已经不属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但恩菲尔德兵工厂一直将它包含在恩菲尔德步枪名录中。
  
  No.4型:No.1型的改进型,主要改用觇孔式照门,为了更容易生产简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枪托不再延伸与枪口端面,外形上与No.1型很容易区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间一直进行测试而未投产,1939年英国军队选定为制式步枪,1941年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之后英军才广泛装备使用。No.4的基本型号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进型Mk.2主要在朝鲜战争中英军大量使用。No.4型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缩短型,枪管缩短为520毫米,为了克服枪管缩短导致枪口焰过多的问题在枪口安装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用于东南亚战场。  
  恩菲尔德狙击步枪,是在恩菲尔德步枪加上了一个3.2倍率光学瞄准镜。它具有官方刻度、转换狙击参数。瞄准镜座安装偏出机匣中心线,在机匣左侧,可不妨碍机械瞄准具的使用。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S7发动机外部大保健...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6    IP属地:河北

M1伽兰德

美国军队历来重视单兵步枪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当时使用的普通步枪子弹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国军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枪”。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手动后拉式枪机)。M1式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枪。
    最初的M1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枪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M1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枪。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枪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
  M1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类型:半自动步枪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
  弹仓容量:8发
  枪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 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枪重:4.37 公斤  
  枪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三分靠修七分靠养 我的陆放首保之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7    IP属地:河北

G43半自动步枪

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德国开始研制半自动步枪。由于当时德国步兵理论比较重视机枪,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并未引起特别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德国军队广泛列装的Kar-98K步枪被认为可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的美国,作为制式步枪的M1式步枪已经被军队所订购并逐渐开始取代1903式步枪,俄国也在研制新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所以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比美国、苏联落后,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间,在东线战场德国军队的标准步枪Kar 98k毛瑟步枪在火力上根本无法和苏联的半自动步枪较量。苏军此时已经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可以有效压制德军手动填装的Kar 98k步枪,而德军装备的MP-40冲锋枪也时常由于射程不足而无法作出有效还击。由于此时德军制式武器的火力强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为军队装备一种可以与苏军SVT-40步枪有效抗衡的半自动步枪的议程也随即被提了上来。
德国两大兵工企业——毛瑟公司与沃尔特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半自动步枪,但毛瑟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失利,而德国军队也随即决定用这种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来取代老旧的K-98步枪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
  1941年沃尔特公司设计的样枪经过德国军方测试批准投产,命名为Gewehr 41(简称:Gew 41)。枪口装有环形导气装置,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径标准毛瑟步枪弹,10发弹匣供弹,子弹须由机匣顶部填装。1942 年8月,沃尔特公司开始承担了批量生产G-41(W)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枪被提供到了苏联战场上试用。到1944年停产时仅生产了12万支。
  由于Gew 41步枪比较笨重,子弹填装不方便,因为它像K-98步枪那样,必须用弹桥从上面将弹匣装满,不太受军队的欢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枪好。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的苏联军队装备的SVT-40半自动步枪,受到德军士兵很好的评价,  
  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要求对Gew 41半自动步枪的加以改进,德国工程师根据军队的要求,借鉴了SVT-40步枪的导气式工作原理,直接改进了Gew 41,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导出枪管后,推动一个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枪机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Kar 43步枪。直到德国陆军武器局命名为Gewehr 43(一般简称:Gew 43或G43)。
  
  G43半自动步枪采用的导气系统是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可以说在设计上G43步枪完全不输给美国的M1式步枪,只是当时德国战时的生产能力和原料跟不上造成G43产量较低。
      G43步枪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到战争结束时G43以及其Kar 43共生产了40万支。根据到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国军队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G43半自动步枪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超过了苏军。在西线战场上,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就遇到德军的G43。由于德军的G43装备数量少。而美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装备了M1式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因此在对射中,德军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产量难以满足前线需求,G43没有大规模配发前线普通士兵替换Kar 98k。尽管它在数量上没有全部装备前线军队,但是它被认为是一种质量不错的半自动步枪。虽然G43比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射击速度更快,德军士兵对G43褒贬不一,一方面它远射程精度比不过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过使用了短药筒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装备瞄准具还可以作为狙击步枪来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
  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战争毕竟也是生产力的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的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只有美国,苏联军装备的STV-40,德国装备的G43,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成为步兵主要的步枪。
  尽管德国人对G43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G43威力太大了!战后美国联邦法律仍禁止生产或进口G43步枪足以说明问题。G43步枪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到战争结束时G43以及其Kar 43共生产了40万支。根据到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国军队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G43半自动步枪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超过了苏军。在西线战场上,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就遇到德军的G43。由于德军的G43装备数量少。而美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装备了M1式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因此在对射中,德军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产量难以满足前线需求,G43没有大规模配发前线普通士兵替换Kar 98k。尽管它在数量上没有全部装备前线军队,但是它被认为是一种质量不错的半自动步枪。虽然G43比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射击速度更快,德军士兵对G43褒贬不一,一方面它远射程精度比不过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过使用了短药筒枪弹的StG44突击步枪。 
  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装备瞄准具还可以作为狙击步枪来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当加装ZF41或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
  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战争毕竟也是生产力的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的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只有美国,苏联军装备的STV-40,德国装备的G43,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成为步兵主要的步枪。
  尽管德国人对G43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G43威力太大了!战后美国联邦法律仍禁止生产或进口G43步枪足以说明问题。
        G41/43配备了标准的8×57mm弹药。最初的G41步枪所采用的导气系统是由工程师Mauser 设计的,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导气系统,它并不是像通常步枪那样由气体口岸排出气体,而是用槽孔引导气体进入集气筒。在进行连续射击时,枪机后坐会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但后来德国人发现该导气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外由于设计上的过于精密,它容易积垢这使得士兵们不得不对之作频繁的清洁,因此G41不大受前线士兵的欢迎。通过实战,德国人发现G41的枪体拆卸工作也相当困难,但它的可靠性却并不比苏军的SVT-40步枪更高,此外G41的枪身全重大且造价昂贵,这些弱点的暴露使得德国人下决心对G41进行改进,而这就是后来的G43半自动步枪。G43的螺栓机制与G41大同小异,但它采用的导气系统是SVT-40的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它的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一名有经验的士兵在使用G-41/43步枪时可达到50-60发/分。因此从枪支内部设计上看G43在技术上并不输给M1式伽兰德步枪。重新设计的G43步枪随即被大批量生产。它采用了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非常适于机械加工厂的大批量生产。此外G43的零部件也与G41有着很大的通用性,但与G41不同的是G43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刺刀座。有意思的是,G43步枪的枪栓位于枪机左侧,似乎是为照顾左撇子射手而设计的。
      制造厂:德国沃尔特公司
  类型:半自动步枪
  弹药口径:7.92×57mm毛瑟步枪弹
  容量:10发/弹匣
  重量:4.4公斤
  全枪长:1117毫米  
  枪管长:549毫米
  初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驾AX7 PLUS 打卡郊外美景...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8    IP属地:河北

MP40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寻宝迷的天堂 荒野乡道边的宝藏...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9    IP属地:河北

汤姆森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兰德酷路泽LC200的改装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7-08 08:59    IP属地:河北

波波沙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17款嘉旅车顶行李架改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