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11-02 09:49 IP属地:未知
*****
太平村创始人李秉帅的墓地很好找,最粗大的柏树下就是。上面记载着他身世和创建太平村的历史——
旅居青州府益都县卧铺庄 自乾隆八年避荒来此章邱县东南乡 十五余年流离转息无恒安处 至廿四年间方卜居于明三里胡山前 独力创造自立烟户为太平庄
李秉帅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余个年头,嘉庆七年(1802年)与妻周氏合葬于此。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相应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相关链接:
1,何谓清代“烟户”
“烟户”,出自《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五》:“正天下之户籍,凡各省诸色人户,有司察其数而岁报于部,曰烟户。”
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为掌握户口和人口数量而采取的一种行政管理举措,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建立了一种簿籍登记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命户部籍全国户口,置户籍、户贴(门牌),户贴格式由户部制定,颁发给各州县,各州县照式刻印,分给各户。
2,乾隆初年的山东灾荒
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补充了包括散藏在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 000余种地方志资料,增加了旱、涝之外的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害、蝗灾、海啸、瘟疫等8个考察科目,重新编绘出1470~1950年间涝灾、雹灾、雪灾等10年平均振动曲线。这些研究显示出,清代自然灾害出现过两个群发高峰期,其二约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五年(1750),其中乾隆五年(1740)为峰值年,后趋下降。
山东在历史上是一个老灾区,素有“十年九灾”之称。 康熙年间,就不断的发生水旱灾荒。乾隆以后,重灾大灾,相继发生。乾隆十一年左右,山东半岛登、莱、青三府,连年发生罕见的水旱灾害,各府州县,城乡内外,尽成泽国,饿殍盈路,死亡枕藉。
当时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作《逃荒行》。诗记之。“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 关山卒豺虎,……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 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这次大水灾,经过了三四年之久, 才得以恢复家园。
但十年之后,到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午),潍县周围,又发生了特大灾荒。魏来朋的《鬻子行》对此有真实的写照:“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膝下娇儿莫能蓄,百年铜钱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饥饿,宁甘下贱为人仆。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翁亦无耐强作色,驱之使去终不能。望儿挥手频频打,旁观谁是解救者。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以上内容摘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