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8-11-17 21:04 IP属地:未知
大家千万不要想歪了,转载一下这位神仙的生平传说:
陈靖姑,又名陈静姑、陈进姑,俗名陈十四。相传她在唐代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临水乡,故称临 水 夫人。其他尊称甚多,如大奶夫人、 陈 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 国 夫人,碧霞圣母等。福建民间常以奶娘、娘奶代称;浙南民间则称“陈十四娘娘”为多;在台湾为三奶夫人之一,民间称陈大奶。其传说综合简述如下:
王母蟠桃会上,观音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指破血滴井中,为福建古田临水中村陈昌妻葛氏所食,于唐大历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产一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静时生,故又名静姑,俗名十四。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陈昌家传茅山法,乡人央陈出山为民除害,陈因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归。时靖姑年方十七,为了报仇,立誓上闾山学法。归来时,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后闻白蛇精在闽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斩白蛇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陈靖姑此时怀孕三月,便脱胎陈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泽万民。此时白蛇乔装靖姑回府,盗胎并食之。靖姑飞云而归,怒追之,白蛇逃入临水洞(今古田县),靖姑坐压蛇头,令其永不出洞。最终陈因疾坐蛇头而死,终年 24 岁。
陈靖姑信仰,起于唐代。到明代,陈靖姑传说进一步发展,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传说观音因凡间蛇妖害人,剪指甲化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陈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异人传授法术,于古田县临水村行法擒妖时,被蛇精所陷。时靖姑年方十七,独自上闾山学法,后救出二相,把蛇妖斩为三段,但妖仍飞往各地继续作恶,靖姑誓曰:“汝能布恶,吾能行香普敕。”后因救唐王皇后产难,被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宗福大奶夫人。”以上传说既保留了助产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陈靖姑立志诛蛇除妖的内心世界。从靖姑出世、学法、灭妖,都围绕着“灭蛇”为中心,为传说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并在神格上使由助产神逐步向驱邪神过渡。
清代,是陈靖姑传说发展的时期,通过民间口头传承,还丰富了“斗蛇”“斩蛇”情节,同时又描述了陈靖姑诛灭其它妖魔的许多故事,强调了她的驱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可说是集陈靖姑传说的大成。他将民间传说加以综合、渲染、丰富,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陈靖姑事迹的长篇章回传奇小说。这一时期,经过民间口碑传承,使陈靖姑的传说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陈靖姑的驱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间有“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说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陈靖姑形象,也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和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此时,闽台浙各地建夫人庙甚多,并有各种赛会活动,到道光年间,各地临 水 夫人庙香火甚旺,“八闽多祀之”。民间凡求子、祈雨、驱疫,均往祷告,“其应如响”。可见当时陈靖姑的职能与神格都较前宽泛了许多,已演变为多功能的女神。
民国后期,陈靖姑信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兴盛。各地的民众,纷纷到陈靖姑信仰的发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带——祀拜或恭请香炉回去建庙。陈靖姑信仰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向南,即向闽南并越海至台湾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发展;二是向北,即先传到闽北,再从闽北传播到毗邻的浙江南部各地。
按臨水夫人係淨明派法祖許真君的弟子,閭山**院掌院張法主的師妹,其道法多由張法主代師所傳。所收二徒,一是林刺史之女林九娘;一為李三娘。三人雖為師徒,情同姊妹,因此結成金蘭,夫人居長,民間尊之為陳大奶,林九娘居次尊為林九奶,李三娘最幼尊之為李三奶,合稱三奶夫人,以淨明閭山正法,顯靈為民治病、驅邪、護產、保童、消災、度厄以濟世,深獲世人崇信,廟祀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