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沃尔沃XC Classic论坛 >  李嘉诚的 68 年,香港的商业史

发表于 2018-03-20 13:37    IP属地:未知

在英资与华资的交替时期,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真正开始
1963 年,两位美国德州地产商拉着希尔顿在香港花 1400 万美元开了香港希尔顿酒店,这间 900 间房的酒店位于香港繁华的中环,是希尔顿在北美以外最大的酒店,顶部的 Eagle's Nest 夜总会成为名流聚集地。
根据《纽约时报》在开业时的报道,这样的大手笔投入当时被认为是香港将在可预见未来独立于中国的象征。
但交替很快开始,从商界开始。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婴儿潮那一批香港人长大成人。陈冠中回忆说“我们前面没人”。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38    IP属地:未知

婴儿潮一代进入香港社会做事时,在许多膨胀中和上升中的行业,他们往往是第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员工,面对的直接领导是外国人或资本家。“似乎不论家庭或学校、文化或社会,都恰好替我这一代作了这样的经济导向的准备,去迎接随后四分之一世纪的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期。”陈冠中说。
靠着塑胶花,李嘉诚获得了接下来进入房地产行业的第一笔资金。1958 年,李嘉诚买了第一幢楼。
李嘉诚这一代港商都是靠地产迅速积累起财富,即便在他们涉猎了数十个行业后,人们也还是习惯称他们为“地产大亨”。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39    IP属地:未知

在 1960 年代,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又一次成为考验商人判断力的命题。1966 年开始的文革影响了香港,局面动荡、楼市大跌、商人出逃。李嘉诚判断这不是繁华的终结,冷静地购入大量地产,开始发家。
1971 年,长江地产成立,1972 年,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挂牌上市。在 1973 年的股灾到来前,1972 年的恒生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相较 1969 年涨了 7 倍,成交量涨了16 倍。
1970 年代末,中国和英国开启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一直到 1984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0    IP属地:未知

在那个过渡时期,李嘉诚被认为是港英政府选中的交接人。在 1978 年 7 月,李嘉诚还表现出他对收购外资洋行没什么兴趣,他把持有的大量九龙仓洋行的股份转让给了包玉刚。但在 1979 年 9 月,李嘉诚就宣布要收购汇丰银行手中另一家洋行“和记黄埔” 22.4% 的股权。他持续增持,到了 1981 年上任和记黄埔的董事局主席。这家洋行的业务之后会遍布中国,和海外。
“70 年代末,港英已经确定要退出,他们要找一个正派的,听话的、靠得住的人,上海来的商人已经老了,本土买办的二代也不太行,他们就找了李嘉诚,让汇丰银行向李嘉诚贷款。接手了和黄(和记黄埔),开始了他的商业帝国。”陶杰回忆称。
接手和记黄埔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香港的第一个华人大班(Taipan,洋行负责人,源自粤语),“超人”的称呼也在那时到来。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1    IP属地:未知

港资把制造业带到了广东,自身向地产和金融转型
习 仲 勋 1978 年到深圳、珠海视察,之后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给了广东的深圳、广州以及珠三角大量优待政策。习 仲 勋当时说:“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的,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他们是资本主义,但有些好的方法我们要学习。”
同年 9 月,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一员,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典礼。除了时不时发生的内地偷渡香港事件,以及官方在饥荒时期持续为香港输送物资,香港和内地已经多年没有公开的往来。这个代表团的成行还是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这是当时两边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这也是李嘉诚时隔 39 年第一次到中国内地。但目前没有公开可查的资料记录他当时的感受。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2    IP属地:未知

香港商人受邀北上后不到三个月,1978 年 12 月 18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宣布要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要开放的是深圳,从年初就有消息传出。
深圳希望能复制它边上的自由港。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因此建立,配备了厂房、港口、铁路,尽管无法做到像香港那样彻底奉行简单及低税制、无外汇管制、不插手商业营运,但也制定了一些吸引外企的优惠政策。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3    IP属地:未知

承办蛇口项目的是香港招商局,这个机构也是二战后在香港低调运营的国有企业之一,其余的还包括中国旅行社、中国银行,和过去垄断两地物资往来的华润。
蛇口工业区开垦期间,一批香港商人受邀前去参观,好激起他们把制造、出口搬来蛇口的兴趣。李嘉诚提问,能否让港商入股,参与蛇口的建设。这是更深的介入,蛇口当时的负责人袁庚没有回应。
尽管官方仍有些谨慎,但香港和内地的商业往来确实开始变得频繁。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4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6    IP属地:未知

起初特区开放的几年,香港贸易量大增。自 1980 年代起至 1990 年代中后期,贸易总额每年都以 20% 的速度递增。1988 年,香港贸易总额超越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居亚洲四小龙首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86 年《英雄本色》上映时,风靡亚洲。
到 1998 年,香港制造商在香港和内地,雇佣了大约 500 万工人,比 1984 年增长了 5 倍。这个阶段“香港内地,前店后厂”的说法出现了。因为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区域总部,香港既促成了这种情况,也受益于此。港商对大陆做生意的方式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金融、远程管理和财会、运输和物流方面的服务都很一流。相互繁荣。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3-20 13:46    IP属地:未知

对香港来说,危机已经在那时候开始。早年港资公司只是把简单的生产搬去广东,并不怎么投入研发。随着欧美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港资虽然也将更现代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入到中国工厂,但已经不再有优势。最终,香港制造业在转移的时候并没有诞生类似苹果、H&M 之类交出制造环节、但牢牢抓住产品价值的公司。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