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奔驰C级论坛 >  原来,你知道的“萨德”信息一半都是错的

发表于 2017-05-03 16:08    IP属地:未知

  (5)1800-2000公里。韩国媒体为前沿部署模式TPY-2雷达给出的探测距离,信息来源与上面第(2)项相同。这个2000公里也是目前国内媒体引用最多的数据。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5-03 16:08    IP属地:未知

  (5)1800-2000公里。韩国媒体为前沿部署模式TPY-2雷达给出的探测距离,信息来源与上面第(2)项相同。这个2000公里也是目前国内媒体引用最多的数据。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5-03 16:08    IP属地:未知

  (5)1800-2000公里。韩国媒体为前沿部署模式TPY-2雷达给出的探测距离,信息来源与上面第(2)项相同。这个2000公里也是目前国内媒体引用最多的数据。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5-03 16:10    IP属地:未知

  (6)大于2900公里。2008年,美国陆军少将帕特里克·奥赖利(Patrick O'Reilly后来成为导弹防御局局长)声称,TPY-2的探测距离“超过1800英里”(2900公里)。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5-03 16:11    IP属地:未知


TPY-2雷达可用来跟踪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注意中国洲际导弹打击美国的两个主要弹道,一个是经过北极,一个是经过太平洋上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5-03 16:12    IP属地:未知

  从以上公开报道的数据看,TPY-2雷达的探测距离相差五倍。对于雷达,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这意味着雷达功率相差5的4次方,也就是625倍!如果只是不同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不同,那需要这些目标的RCS也要差625倍。那么,上述说法是不是靠谱?他们的探测距离对应的是多大的目标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6-03 09:47    IP属地:未知

前段时间太忙了,现在继续更新。


不妨一起算算
  从上面的报道来看,既没有说雷达采取那种模式,也没有说针对的目标RCS,所以,虽然告诉你探测距离了,其实大众也不明白这个雷达的厉害程度。
  而两位与笔者同样爱较真的学者——乔治·刘易斯和西奥多·波斯托尔,在2012年9月21日,在一篇博客中利用雷达方程进行了简单的计算。这两位可不是普通的爱好者,前者是康奈尔大学高级研究员,后者则是马萨诸塞工学院教授,但是具体专业不详。我们可以看一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也算是对雷达增加一些了解。
下面内容略显枯燥,普通看客可直接越过蓝色字体。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6-03 09:51    IP属地:未知

  他用于计算的公式就是下面这个雷达方程,但是如何确定每个参数,却是门学问。
                                         

雷达方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其中Pav是雷达平均功率,单位是瓦。TPY-2的天线使用了第三代收发模块,据估计,其峰值功率为16瓦,平均功率为3.2瓦,雷达共有25344个模块,因此,其平均功率为81千瓦。
  ρ表示天线孔径效率,设定为0.8,两位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偏高的值。
  A表示雷达天线面积,单位是平方米。这个数好查,TPY-2的天线面积9.2平方米。
  G为雷达增益,按照G=ρ(4πA/λ2)的公式计算,增益为103000。
  n为驻留脉冲个数,设定为20个。
  σ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SC),按照0.01平方米计算。
  FN噪声系数,专家的估计值为1.4。
  fP:脉冲重复频率。也就是说,雷达以怎样的频率发射探测脉冲。专家认为其为200Hz,也就是一秒钟发送200个脉冲。而驻留脉冲为20,也就是说波束在一个波位要收发20个脉冲,波束驻留时间为100毫秒。
  LS为系统损失,评估为6.3。
  S/N为信噪比,作者分为两种情况,跟踪模式下S/N=20;识别模式下S/N=100
  将上述数值带入公式则得到以下结果:
  R=870km 跟踪(S/N=20)
  R=580km 识别(S/N=100)
  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委员会的一份声明称,将S/N从20减少到12.4,而波束驻留时间从0.1秒增加到1.0秒,其他参数不变的话,将获得1732公里的探测范围。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6-03 09:57    IP属地:未知

  上述计算的关键假设和参数是:弹头的RCS为0.01平方米;对每个目标0.1秒的雷达波束驻留时间;用于检测的信噪比S/N=20,噪声系数为1.4。这个结果表明,雷达可以每秒在870公里的范围内每秒跟踪10个来袭目标,或者进行10个波位的搜索,或者每10秒对100个目标进行一次检测。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7-06-03 09:58    IP属地:未知

  我们先科普一下波束驻留时间,驻留时间实际上就是雷达波束在一个波位/目标停留的时间。在一个波位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可能接受的目标反射脉冲就更多,进行相关运算后就能探测更远的目标或者可以探测到目标更多细节,但是代价是扫描的周期增加了。
  不过笔者认为,波束驻留时间的0.1秒的假设偏大。亦驰君之前接触过的很多火控雷达的波束驻留时间不到10毫秒。100毫秒的驻留时间意味着极差的搜索能力。例如,对于一个10度X64度的空间,如果波束宽度为1度的话(X波段火控雷达的波束通常是很窄的针状波束),扫描下来的时间需要64秒,也就是一分多钟。这将导致其搜索速度、数据更新率下降。对于X波段的火控雷达来说,其波束宽度本来就小,如果搜索速度降低,那将极大降低其搜索能力。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因此,至少在终端模式中,驻留时间应该更短。当然,如果是依靠外部目标指示的雷达来说,100毫秒仍然是可以忍受的。
  另外,这个探测距离要超出笔者的预期。毕竟,0.01的平米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小的目标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