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四川论坛 >  号称四川资深驴友TX的来看看——这么多“蜀地秘境”,你去过几个了?

发表于 2010-01-15 11:30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jw老虎 于 10-01-15 11:29 发表
凌霄城——南宋王朝最后的骨气
马恒健
文/图
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扩充地盘,将把以地表峡谷、瀑布、桫椤、楠竹等自然景观为特色和以抗蒙古城、僰人遗迹为依托的凌霄城,开发成一个旅游园区。凌霄城,这 ...
我们行走的这条小道,是与四十八道拐一样崎岖的秘密古道,羊肠小道也不够形容其险。宽仅1尺多的山道上铺的不是石板,而是只比马蹄大一点的不规则石块。如果不仔细看,不会认为那就是铺路石。但是,它块块厚实、表面平整,如牙齿般牢固的镶嵌在泥土之中,且绵延不绝,直至山顶。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凌霄城南宋守军的杰作。
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道,野草从石块周围的缝隙疯长出来,如果不手持竹竿拨开这些湮灭古道的高数尺的蒿草,是看不清小道向何方延伸的。令人有些胆颤心惊的是,这仅容一人通行的在崖壁上呈“之”字形攀升的小道,一边是陡壁,一边悬崖。如果不是临悬崖一边的道旁野草与悬崖下的茂密杂树连成一片,令人在视觉上不至于因恐高而目眩神移,恐怕我们中的不少人要打退堂鼓了。
向导一路告诫我们,不可朝后看,不可朝下看,也不要朝前方远处看,只能盯住前方1米以内的石块。当我们在距山顶不远的一块突出于崖壁的方桌般大小的岩石上稍作休息,以便最后冲刺时,俯瞰上山之路,不由得又惊又疑、又喜又狂。哪还看得见什么路哦,满山长得密不透风的蕨类植物、楠竹以及各种野草,似一床无缝的绿色巨毯披在凌霄山上。经向导提示才发现,我们走过的地方由于植物枝叶上的露水被碰掉,颜色稍为深一些,如垂在绿色巨毯上的一道条纹。
虎口狂吞来敌
翻过这块大岩石,转过一个小山包,我们到了一个深约数丈的山沟沟底。这是一处断裂的悬崖,阻断了自五斗坝上凌霄城之路,古称“断颈岩”,当年曾置有吊桥。我们从深沟的一侧艰难地攀爬上去后,一片状如城墙的山石横亘眼前。山石的一侧状如虎口,“虎口”下腭临万丈深渊,登顶入城之路,就被衔在“虎口”之中。
在“虎口”前,筑有凌霄城第一座城防工事。这是一堵半人高、厚约0.5米、宽约5米的石砌掩体。它背倚那块城垣般的巨石,前临我们刚才攀上的深沟。它如一排锋利的虎牙,随时准备将袭击者咬得粉碎。这一排掩体,约可供10余人隐蔽固守,从而与其背后山顶城墙上的守军构成立体防线。如今,这覆盖着一层厚厚苔藓的掩体虽然不怎么残缺,但它背后巨石壁上却密布状如蜂巢的凹坑和裂痕,令人看着头皮发麻。那是无情的箭矢甚至火炮留下的印迹。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明朝大军对宜宾南部拒不向朝廷称臣的人进行征剿,兵临人盘踞的当年的南宋城堡凌霄城。明军最先从四十八道拐发起攻击。那九曲回肠般的小道无法展开火力,因此,被人的箭矢击中的明军士兵如崩塌的石块纷纷坠下崖去,惨叫声不绝于耳;有的明军士兵被击伤后倒在道上,其余的人也将其踹下崖去,以免挡住进攻的通道。如此反复攻击,明军仍不能拿下凌霄城。
数次进攻失败,明军又尝试从五斗坝方向进攻。在“断颈岩”前,明军仍不能逾越天险。
最后,明军决定化装奇袭。因附近的人山寨均被明军占领,逃难上凌霄城的人,都被城内人守军慷慨接纳。于是,明军士兵便扮作人上山。为了不露出破绽,这些明军士兵除了服饰、发型、面色乃至口音与人相似,且在队伍中杂夹妇孺、翁媪,酷似一队扶老携幼的难民。尽管如此,在关口前仍被识破。所幸双方距离已近,置于绝地的明军殊死拼杀,终于攻入城内。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1:30    IP属地:未知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明王朝派数十万大军对再次占领凌霄城的人进行空前规模的征剿,史称“叙南平蛮”。这场战争历时半年,作为人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的凌霄城再次攻破。此次明王朝吸取教训,战争结束仍反复在山上搜剿,直至“都蛮尽灭”(《万历实录》)。凌霄城以及与它呈三足鼎立之势的九丝城、王山的陷落,是这个神秘的民族灭绝的直接原因。
城门岩石凿就
过了“虎口”,小道稍宽,道面铺的不是石块而是石板了。我们知道,离城门不远了。
如同不少隐秘且险峻的抗蒙方山城堡的城门一样,凌霄城的城门也是在我们转过一道急弯后,蓦然跃入眼帘的。此城门左右高好几米的巨石是天然城墙。我估计,那城门是在巨石上凿出通道,然后修筑城门的。门洞高约2米、宽1米多。门内通道长约4米,也就意味着这天然城墙的厚度相当可观,即使
用当今的榴弹炮、加农炮轰击也不容易摧毁。

当我们在门洞内盘桓时,很快发现这城门不是宋代城堡特有的卷拱门。门洞顶部,横铺着直径如大土碗的原木,在原木之上,填塞着大小不等的石块,石块之上用泥土夯实填平,从而使之与城门两侧的岩石联为一体。
这些盖顶的原木,千疮百孔,似乎腐朽得来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城门坍塌。但我们用手试着拨弄,木质仍坚硬似铁。向导告诉我们,这应该是漆树,只有它才朽而不烂。
当我们的视线从门顶移向门内的墙砖时,在距地面约1米高处,发现了宋代特有的刻有“人”字形纹路的墙砖。这些墙砖与1米高以上的无纹墙砖,形成鲜明对比。同行的一位对宋史颇有研究的朋友据此分析,当年蒙古军队攻克凌霄城后,像对待四川省内其他方山城堡一样,将所有建筑,尤其是防御设施荡平,使其回归原始状态,以防残余的抵抗势力东山再起。之所以这城门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是因为明代人占据此城,在断壁上予以培修。此城门1米以上部分,应该是人所为。
的确,这城门上半部分虽然用料也算结实,却工艺粗糙。人的生产力落后于汉人,且南宋的方山城堡的修筑系国家行为,其质量水平显然不是一个部族的工匠能达到的。作为南宋和人的文化遗迹,凌霄城门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极好物证。
凌霄高耸天外
穿过城门,又拐过一个山包,眼前豁然开朗。此时,我们已站在这个如大树桩的凌霄山顶部,站在了当地人常说的“连鹰也飞不过去”的孤峰之巅。
山顶如同一个小平原;碧色连天的蕨类植物,覆盖了大半个山顶。这看似荒野的山顶,却有零零散散的先民们开垦的庄稼地。因山顶的两家农户已于前几年搬下山定居了,庄稼地里的野草已长得来与玉米的残干一样高。一丛丛翠绿的苦竹,守护着门窗洞开的被农户遗弃的房屋。一株株茶树由于无人采摘和修剪枝叶,已疯长得如野树一般。
透过眼前的荒凉、寂寥,仍能感受到在这天地相接的云雾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弹丸之地,仍适宜人居。水乃生命之源,据向导介绍,这山顶有浑素二井,浑井水浑浊,专供灌溉和牲畜饮用;素井水清冽甘醇,专供人饮用,最宜沏茶。二井常年不涸不溢,人称神井。素井位于古寺凌霄城宝殿(已毁,废墟上今人修有一座城隍庙)背后的凌霄山最高处;浑井位于凌霄宝殿前的庄稼地与苦竹林之间。二井皆为四方形,浑井之水至今仍可浇灌庄稼。如果没有这两口水井,凌霄城的南宋军民不可能在此抗敌35年。
本来我们准备拉网似的寻觅南宋的炮台、更鼓楼、遛马台、练兵场以及人的烽火台、哨所、战壕等遗址,但近一人高的蕨苔长得密 不透风,脚下一尺多厚的腐草令人如走弹簧床,勉强挺进了数十米便实在无法前行。于是,我们只能在那座残破的城隍庙里,从一位无名氏题写的诗中,遐想着无缘目睹的一切:“凌霄巍巍耸天外,川南重镇有遗篇。四十八拐天梯立,断颈岩下一线天;烽火台上狼烟举,跑马场前鼓角喧。黑白分明浑素井,贯古通今传万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站在这充溢着南宋军民最后的骨气的古城堡上,令人感到凄凉而悲壮,荒芜而又充满生机。我相信,随着凌霄城作为景区的开发,历史的本来面目将逐渐在世人面前展现。 “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 (丘吉尔语)。古人留给今人的那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将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我们站在凌霄山顶俯瞰,北面是绿色波涛般的长宁竹海;东面山下的龙潭沟,则是总量在20000株以上、与恐龙同时代的桫椤树林,据向导讲,其中一株树高超过8米的桫椤,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高桫椤,被称为“桫椤之王”;南面绝壁下陡然平缓的坡地上,绵延着茂密且望不到边的楠竹。当我们下山后穿行于楠竹林中时,林阴令人惬意气爽的清凉、竹叶令人提神醒脑的芬芳,始终伴随我们。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巍巍凌霄城,它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最终消亡,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彻底灭绝。它冷对大地的腥风血雨,它又阅尽人间春色。它的故事和传说,如同簇拥着它的那些从远古走来的桫椤树,幽远而神秘。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1:41    IP属地:未知

打字太麻烦了,建议大家自己买来看不好码?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2:1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清风云影 于 10-01-15 11:43 发表
支持上电子版的!!!!
因为刚刚出书,估计作者还不愿意马上出电子版,作者我倒是找到了,因为是他自费个人出书,没有好意思开口要电子版,最好还是大家去买本来看吧,定价24元,估计说是爱卡车友会的TX,应该15、6元就可以拿到了,也算是支持一下。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2:13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今夜料峭难私奔 于 10-01-15 11:48 发表
真是打的啊...
那算了,自己买书看,太辛苦您了,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不是我自己打的,让2个实习的学员打,小家伙打的快,基本每人一天可以打一篇。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3:24    IP属地:未知

经原文作者同意,转发一些书中篇章,愿意购书的TX直接联系作者吧!

联系地址:成都市东胜街2号家庭与生活报社
028-86692226

箱:
heng2728@*****

拦马墙蜀道 ——秦长城的古柏版

  马恒健 文/图
   在四川,凡有黄桷树的地方,多半有古镇;凡有古柏的地方,多半有古道.四川的古道,以位于其北部山区的蜀道最为有名。古蜀道有三条,其中的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最为重要,始建于战国时期。相传秦惠王欲吞蜀,苦于蜀地绝壁千仞,便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力士率众劈山开道,入秦运金牛、迎美女,结果秦沿此道入蜀,蜀灭。因此,金牛道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金牛道分为三段,以剑阁为中心,北至昭化、西至梓潼、南至阆中。拦马墙所在的古蜀道,位于梓潼至剑阁这段古蜀道的北端,因尚未开发为旅游景点,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形态。
  拦马墙蜀道是四川内地北上出川的惟一通道,曾因唐代从涪陵用快马向长安运送新鲜荔枝,又称为“荔枝道”。行走在古树参天、石板嶙峋的拦马墙蜀道上,游人并不会寂寞,因为有太多的古人与他们相伴:司马相如踌躇满志的从这里走向功成名就,诸葛亮壮怀激烈的从这里北伐中原,杜甫满腹华章的从这里走向浣花草堂……
  养在深闺人未识
  中秋时节,剑阁县凉山乡清凉村的村民们,趁着开镰割稻前的一点空闲,忙着晾晒玉米、收割烟叶、采摘秋梨。然后,他们背篓挑担,在两千多年前的祖先走过的一条石板道上,如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踽踽而行,用农产品换回其他的生活用品,日复一日的演绎着一幅原生态的人类与自然的画卷。
  清凉村的村民赖以生存、且唯一与外界相通的这条石板道,便是号称“金牛道精华”的拦马墙蜀道。
  20世纪30年代,修筑了川陕公路,解放后又扩建为108国道,古蜀道的多数路段要么与公路并行,要么被公路覆盖,早已变了模样。幸运的是,不知是当年的交通道路设计师的笔误,还是他有意要留下一点古蜀道的血脉,川陕公路从梓潼开始,在古蜀道的路基上无情的向剑阁老县城普安延伸时,在凉山乡拐了一个大弯,从而使凉山至普安这段拦马墙蜀道,养在深闺两千多年,成为古柏版的秦长城,成为人们向两千多年前回归的时光隧道,成为研究古道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中秋节这天,我们驾车从坐落在108国道旁的凉山乡场口,拐上一条仅能单向行驶的机耕道。道口,插着一块不起眼的简易路牌,上书“拦马墙”。拦马墙,是三百里金牛道(剑门蜀道)仅存的一段护墙,堪称精华中的精华。因为仅存,多半就不同寻常,所以我们便下决心来了。
  当我们在满目是金黄色的晚玉米的机耕道上颠簸了1公里多路后,眼前忽然一片葱绿,只见山岗上的古柏,如蛟龙、似城垣,横亘在前。如果没有向导叫停车,难以发现这里便是拦马墙蜀道的入口。
  永不塌陷高速路
  当我们踏上拦马墙蜀道的第一块石板,脚下的感觉便不一般。南丝绸之路的路面多铺以大鹅卵石,走起来感觉高一脚矮一脚的;圈成景点的翠云廊公园的路面又过于规整了。而拦马墙蜀道的路面石板依山势地形而大小不一,却镶嵌得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令人惊讶的是,较平缓路面的石板堪称巨大,所有的石板有不少在3米长以上,宽也有1米多。厚度则很标准,在15厘米左右。
  后来我们发现,那些巨大的石板多大铺在易遭雨水冲刷的地段,它们以自身的重力在暴雨乃至泥石流中稳如泰山。在生产工具落后的秦汉时代,要使这么多巨大的石板就位于绵延山脊的蜀道上,先人们的艰辛与智慧,与修筑金字塔的工匠相比,不会逊色多少。又令人感到奇巧的是,在坡度较大的容易坍塌的路段,在作路面的阶梯石之间,嵌有10厘米厚,埋地1米多深的“门坎石”。“门坎石”既起到稳固路面石板的作用,又因它如一道门坎略凸出路面,还可对“木牛”(鸡公车)产生缓速刹车作用,不至因山陡路滑发生交通事故。
  由此可以推断,那些下令开山修路的帝王们,是多么的自信其家业会传至千秋万代,才会将这条古代的“高速公路”修得来永不塌陷,且便捷安全。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3:25    IP属地:未知

蜀道精品拦马墙

  我们走在如玉似珉的石阶上,穿行于千姿百态的古柏构成的甬道中,很容易看见径围两三米、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柏。这种几人合抱的柏树,一株便可庇护10多米长的路段,给人以独木成林的感觉。而放眼望去,株株古柏树冠相连、枝叶交错,如碧涟绿漪起伏荡漾。苍翠挺拔的古柏下的道旁,高低错落的分布着密不透风的乔木、灌木和蒿草,令人感到似乎随时有猛兽或歹徒从中窜出。于是,在凉爽的山风给人以惬意、寂静的绿廊令人松弛之时,又令人添了些许景阳岗打虎的豪气。
  行约1公里多路,见道旁立一高1米,宽2尺、厚约1尺的石碑。碑的左侧面书“翠云廊精品”,右侧面书“金牛道奇观”,正面,便是介绍拦马墙的一段文字。古道在此来了个急转弯。此处便是拦马墙所在处。我们在碑文上读到的内容是:“秦汉古道大都顺山脊而造,依危崖而修,故此处有墙式围栏建筑……此段以宽厚石礅为墙,其结合部以糯米、石灰勒缝,这是先秦大道上最典型的道路安全标志……”
  我们伫立碑前,向古道急弯处看去,只见古道一边是古柏倒悬、藤蔓盘缠的陡壁,一边是深约10多米的断崖。靠断崖一边的道旁,便是用若干数百公斤重的石块砌成的宽约0.5米,高约1米的护栏。据向导介绍,古道修建之时并未考虑修护栏,在实际使用时,六百里加急的快马时常在这急弯处坠崖,马伤人亡不说,还贻误军情。后来修砌了这段护栏后,即便快马失蹄,也不至于滑下崖去,故又称之为“拦马墙”。
  我细看拦马墙,见墙外侧生长着厚厚苔癣,内侧则散布着一串串凹痕。一处凹痕,很可能意味着挽救了一个快马加鞭的将军或士兵的生命。
   八人合抱状元柏
  过拦马墙继续前行,一书有“状元柏”的一人高石头十分醒目的蹲在道旁。石头旁边,是一棵令人瞠目结舌的古柏:其径围之大,需8个人方能合抱。据向导介绍,省内植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联合对此进行考证后确认,此树树龄在2300年以上,为秦代所植无疑。
  见我们惊诧不已,向导又说,如此树龄的古柏,再往前走还有几棵呢。接着,他反问我们,你们说这先秦古道资不资格?因为在之前,我还自以为是的认为真正的蜀道始于三国时期,因为张飞植柏的传说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拦马墙蜀道的古柏树龄不但超出我们的想像,其树状也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棵五六个人合抱的古柏,人称“淌肠柏”。其名虽有些不雅,却十分贴切,其树干在距地面两米处以下的表面,如一挂挂鲜血淋漓、千曲百回的肠子,如同一个巨人被开膛剖肚一般。另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古柏,人称“怀胎柏”,其树干距地面1米多处,隆起一个约直径1米的大铁锅般的包块,仿佛里面真的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还有的古柏,浑身爬满类似常青藤的藤蔓,手掌般大小的、翠绿色的藤叶包裹着的古柏,如同身披绿色铠甲力拔大山的武士,两千多年来毫不懈怠的守护着古道。
  “水滴石穿”是人们形容坚韧不拔精神的,而其本意相信没有多少人当真。但是,在拦马墙蜀道上,水滴石穿的真实景观却比比皆是。如果没有向导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路面石板上密密麻麻、不规则分布的指头粗的圆孔。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雨水长期从柏叶上滴下的结果。开始我们根本不信,导游示意我们走近树干下的地面观察,再走到树梢垂直于地面处观察。结果,不用他多说,我们立即信服。因树干处枝叶离地面近,水滴冲击力小,此处的圆孔便浅得多;树梢与地面落差大,水滴冲击力大,垂直于树梢处的石板上圆孔便深得多了。这是最真实的历史的印迹,这是大自然的神工在向人类昭示锲而不舍的精神。
  烽火台下饮马槽
  拦马墙古蜀道,见证了秦灭巴蜀、姜维伐魏、唐玄宗入避难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它作为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要道,还可以从分布在道旁的饮马槽、烽火台、古井可见一斑。在我们行走的仅4公里的路段,便可见残存的由整块巨石雕凿的饮马槽两处,这些已风化剥蚀的饮马槽有2米见方、深约2尺的容积,由此可以想像,当年通过此道的军马不但数量大,而且很频繁,真可谓蜀地之命脉。
  拦马墙蜀道在山脊上绵延4公里后,在一棵名叫“望夫柏”的古柏前急转直下。继续行数百米,便到了横卧清凉河上的清凉桥。此桥建于明代,三孔两礅,两礅一侧为两个龙头,另一侧为两条龙尾,桥面用9块各长5米、宽1米、厚0.5米的石条铺就,每一孔上并排的三块石条用石榫固定,以防山洪暴发将石条冲散。此桥远看古朴凝重,近看精美细腻,也是拦马墙蜀道上的一景。
  四川在地理上处于山环水绕的封闭之地,在历史上偏安自保,相对宁静。但是,当我们行走在拦马墙蜀道上时,眼前却是刀光剑影,耳畔却是鼓角铮鸣。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贪欲,不能不带给热爱和平的人们一种宿命难逃、浩劫难免的惆怅和悲怆。而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给今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如美国西部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园林司司长欧伯特·艾布莱特所说:“古蜀道历史悠久,保存得这么好、这么完整,是世界奇观,真可与欧洲古罗马大道相媲美,可罗马大道只是书本上有记载,实际早已不存在了。”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3:42    IP属地:未知

神臂城著名的“蛇盘龟”。。。。。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82.79 KB)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4:5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今夜料峭难私奔 于 10-01-15 13:48 发表
哈哈,上校大人这回走私走大了,您太可爱了.
再敬礼!
呵呵,没有办法啦,本来是想推荐本书的,没有想到大家要看内容,只好出此下策了,好在作者非常开通,同意发一部分上来。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0-01-15 16:45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diaorj 于 10-01-15 15:22 发表
收藏了,顶LZ
谢谢!!
//my.xcar.com.cn/thread/index.php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