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新疆论坛 >  来学学系列之汽车知识篇

发表于 2004-10-13 11:49    IP属地:未知

  4轮驱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早已超越越野车的范围,在休闲车和轿跑车上大行其道。现在的4轮驱动小汽车多采用常啮合式四轮驱动,可以自动转换驱动形式。它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部件叫做粘性偶合器,又称为粘性联轴器。
  粘性偶合器利用液体的粘性或油膜的剪切作用来传递动力。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假设在平行放置的两块平板之间充满粘性液体,当下板固定上板平行移动时,则板间液体受到剪切,如果液体粘度、液体厚度及平板移动速度、结构参数选取合理,就可以设计出能传递很大功率的液体粘性传动装置,例如汽车粘性偶合器。
  流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如何能传递动力?举一个日常现象为例来说明。融化的口香糖是黏度很高的流体。如果把它黏附在两片木版之间,左手向上拉动左侧木版,右手向下拉动右侧木版,你会感到很大的阻力。两块木版并没有互相接触,它们是靠口香糖的黏度传递动力的。
  粘性偶合器是一个密封的多板片偶合器,它是由壳体、外板、内板、内轴等主要零件构成,其中壳体和外板为主动部分,在动力输入一端;内板和内轴为从动部分,在动力输出一端;内、外板间隔排列在一起,它们之间的间隙很小,黏度很高的硅酮油液充入这些间隙中。当输入端与输出端转速差较少时,硅酮油和内、外板几乎以同一转速旋转,这时油液内部不会产生剪切粘性阻力,偶合器不传递动力。当输入端与输出端转速差较大时,接近内板的油液与接近外板的油液之间有较大的转速差,这时就会产生剪切粘性阻力,迫使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减少转速差,偶合器传递动力。
  在4轮驱动汽车差速器上装置了粘性偶合器。当汽车在正常行驶时,各轮没有转速差,粘性偶合器不工作。如果汽车前轮(驱动轮)出现打滑空转,前后轮出现很大的转速差,粘性偶合器开始工作并将动力分配给后轮。这样,根据路面状态,车辆能自动地调节前后轮的动力分配。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3 11:50    IP属地:未知

  空气动力学在科学的范畴里是一门艰深的度量科学,一辆汽车在行使时,会对相对静止的空气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空气会因此向四周流动,而蹿入车底的气流便会被暂时困于车底的各个机械部件之中,空气会被行使中的汽车拉动,所以当一辆汽车飞驰而过之后,地上的纸张和树叶会被卷起。此外,车底的气流会对车头和引擎舱内产生一股浮升力,削弱车轮对地面的下压力,影响汽车的操控表现。
  另外,汽车的燃料在燃烧推动机械运转时已经消耗了一大部分动力,而当汽车高速行使时,一部分动力也会被用做克服空气的阻力。所以,空气动力学对于汽车设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善汽车的操控性,同时也是降低油耗的一个窍门。
对付浮升力的方法
  对付浮升力的方法,其一可以在车底使用扰流板。不过,今天已经很少有量产型汽车使用这项装置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研发和制造的费用实在太过高昂。在近期的量产车中只有FERRARI 360M 、LOTUS ESPRIT 、NISSAN SKYLINE GT-R还使用这样的装置。
  另一个主流的做法是在车头下方加装一个坚固而比车头略长的阻流器。它可以将气流引导至引擎盖上,或者穿越水箱格栅和流过车身。至于车尾部分,其课题主要是如何令气流顺畅的流过车身,车尾的气流也要尽量保持整齐。
  如果在汽车行驶时,流过车体的气流可以紧贴在车体轮廓之上,我们称之为ATTECHED或者LAMINAR(即所谓的流线型)。而水滴的形状就是现今我们所知的最为流线的形状了。不过并非汽车非要设计成水滴的形状才能达到最好的LAMINAR,其实传统的汽车形态也可以达到很好的LAMIAR的效果。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后挡风玻璃的倾斜角控制在25度之内。
  FERRARI 360M和丰田的SUPRA就是有此特点的双门轿跑车。
  其实仔细观察这类轿跑车的侧面,就不难发现从车头至车尾的线条会朝着车顶向上呈弧形,而车底则十分的平坦,其实这个形状类似机翼截面的形状。当气流流过这个机翼形状的物体时,从车体上方流过的气体一定较从车体下方流过的快,如此一来便会产生一股浮升力。随着速度的升高,下压力的损失会逐渐加大。虽然车体上下方的压力差有可能只有一点点,但是由于车体上下的面积较大,微小的压力差便会造成明显的抓着力分别。一般而言,车尾更容易受到浮升力的影响,而车头部分也会因此造成操控稳定性的问题。
  传统的房车、旅行车和掀背车这类后挡风玻璃较垂直的汽车,浮升力对它们的影响会较为轻微,因为气流经过垂直的后窗后就已经散落,形成所谓的乱流效果,浮升力因此下降,但是这些乱流也正是气流拉力的来源。有些研究指出像GOLF之类的两厢式掀背车,如车顶和尾窗的夹角在30度之内,它所造成的气流拉力会较超过30度的设计更低。所以有些人就会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将后窗的和车顶的夹角控制在28至32度之间,就能同时兼顾浮升力和空气拉力的问题。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角度范围里气流既不能紧贴在车体上也不足以造成乱流,如此一来将很难预计空气的流动情况。因为汽车在行驶时并非在一个水平面上行驶,随着悬挂系统的上下运动,其实汽车的离地距离是一个变量,而气流在流过车体上下所造成的压力差也会随时改变,同时在车辆过弯时车尾左右的气流动态也会对车尾的气流情况造成影响。当尾窗与车顶的夹角介于28至32度时,车尾将介于稳定和不稳定的边缘,这其实非常危险的。举个例子,AUDI TT在推出时曾经发生高速翻车的问题,当时的事故调查报告指出AUDI TT的后轴在高速时浮升力过高,造成后轮抓着力太弱。而TT在设计时以风格作为首要前提,在空气动力学上有所牺牲。后窗与车尾的弧度就介于以上那个尴尬的角度之间。车厂在设计掀背车时宁愿将车尾设计的平直一点,一来可以增加车内的空间,二来也克服了空气动力学上的不足。
尾翼的基本设计
  尾翼和扰流器的诞生正是要解决气流和浮升力的问题。我们见到过的尾翼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不过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特点:表面狭窄、水平面离开车身安装(如果尾翼紧贴在车身安装,如果它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便只有扰流器般的作用,这两者是不同的。)尾翼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下压力,所以尾翼的外形必须像倒置的机翼才行,这样的设计会使流经尾翼下端的气流的速度较流经尾翼上端的来得高,从而产生下压力。还有一种产生下压力的方法是将尾翼前端微微向下倾斜,虽然这种设计会比水平式的尾翼产生更大的空气拉力,但是在调节下压力大小的方面却较有弹性。
WING和SPOILER的分别
  尾翼和车尾扰流器的分别是后者与车尾连为一体,或者干脆就是车身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车尾扰流器其实也可以用来制造下压力,但是常见的功能扔是减少浮升力和气流拉力。掀背车的尾扰流器集结了大量的空气于扰流器的前方,目的是分隔车尾的气流,从而降低浮升力。后扰流器也可以令气流更顺畅的流经车尾,避免气流长时间的徘徊或紧贴在车尾上,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空气拉力,同时也可以减低导致浮升力的车底气压。
  所以,有很多车书喜欢统称车尾上的凸出物为尾翼是很不专业的行为,比如普通版的911那个可以自动升降的东西该被称为扰流器,而GT2上的那个才是货真价实的尾翼。一般来说,欧洲的车厂比较注重汽车的美学设计,同时也很在意SPORTS SEDAN和RACING EDITION之间的分别。所以,欧洲的车厂比较忌用尾翼,而日本的车厂则将尾翼作为卖点推给顾客,从这种分别中也可以轻易的体会出不同国家造车哲学的不同。
尾翼和扰流器的简史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各大车厂已经开始致力于降低气流拉力,而对于浮升力的研究,各车厂大致要到60年代才开始关注。FERRAR的赛车手RICHIE GINTHER于1961年发明了能产生下压力的车尾扰流器,他也因此闻名于世。随后的FERRARI战车也都使用此项设计。而第一部使用前扰流器(俗称气霸)的汽车应该是大名鼎鼎的FORD GT40。这部车在超越时速300KM/H时所产生的浮升力令其成为一部根本无法驾驭的汽车,据说在加装了前气霸之后,GT40在达到极速时前轮的下压力由原来的310磅激增至604磅!!!至于第一部使用尾翼的汽车我没有准确的资料,不过据说时道奇于60年代末生产的CHARGER DAYTONA PLYMOUTH SUPERBIRD。
  在欧洲车厂方面,保时捷可以算首家兼顾扰流器的功能和美学设计的车厂。1975的911 TUBRO的一体式的气霸和鲸鱼尾式的扰流器大副降低了浮升力的产生,其效用高达90%。于是在70年代末,气霸和扰流器更成为保时捷的标志。当时有很多以高性能作为卖点的车厂也跟随保时捷的步伐以气霸和扰流器作为卖点。(说到这里,我到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其实车厂都要经过一个发展阶段才能走向成熟,其实日本车与欧洲车的差距就体现在日本车其实在走欧洲车曾经走过的一条道路,这条路每个车厂都必须经历。如果以后中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的话,那么中国的车厂也必须走这条道路。一般我认为欧洲车厂的空气动力学水平要较日本车厂来的高一点,就拿对空气动力学要求很高的F1赛事来说,所有空气动力学高手都是欧洲人,而这些欧洲人也无一例外的供职于欧洲车厂,英美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它这几年来几乎没有进步,从这一点上面就可以看出欧洲车厂于日本车厂之间的差距。不过,这些差距是由时间造成的,我想技术上的差距相对比较容易弥补。而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容易造成真正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如果产生不良性的发展,日本车厂就真正的危险了。)
  现在气霸和扰流器已经非常非常的普通了,几乎时速可以达到百余公里的汽车都使用这些东西。其实如果你的车速并不高,这些东西并不起作用。当车速介于60到80之间时,气流的拉力根本高不过车轮的运动阻力,如果要感受尾翼和扰流器在浮升力和下压力方面的明显作用,时速必须高于160KM。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气流的动力往往是车速的二次方,一部汽车从130KM/H加速至260KM/H,浮升力和空气拉力将会有四倍的增加。
  同时,所有汽车所有的气霸,在降低气流拉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减少5~10%的整体气流拉力。另一方面,气霸也有助于冷却引擎,亦方便了雾灯的安装。不过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车厂认为尾翼和扰流器是为了美观而设的。不过总体来说,这些空气动力部件都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以上代凌志SC系列来说,加装原厂车尾扰流器之后,汽车的Cd数值(气流拉力)由原来的0.32降至0.31。但是FORD ADVANCED DESIGN STUDIO的设计师GRANT GARRISON曾经说过:如果尾翼和扰流器不是那么受欢迎,我们是不会加在车身上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其它方法来把车辆设计得具有同样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大名鼎鼎的FERRARI,众所周知FERRARI为了迁就车身设计的美感是很忌讳在车身上使用尾翼的,而即使以快跑作为最高目的的ENZO FERRARI也使用的是可升降的尾扰流板,其原因是FERRARI的主席认为一部静止的FERRARI不需要任何扰流器!!!
对Cd值的一点解释
  最后值得一提的倒是普遍存在的对Cd值的一些误解。在许多车厂的产品介绍书中,常常会提及新车的风阻系数降低至多少多少Cd,而Cd所指的并不简单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空气阻力,而是流气拉力系数(DRAG COEFFICIENT),一般而言气流在车尾造成的拉力,数值越低,表示车尾气流处理的越流畅,该部分的浮升力亦会越小,相对而言,车辆行走时的阻力会低一点,后轮的下压力也会好一点。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加装尾翼并不一定会增加Cd值!如果加装尾翼和尾扰流器后,车辆尾部气流通过的流畅度增高,那么这辆车的Cd值反而应该降低。汽车设计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并不止于车尾,其实车头的长度和宽度也会影响一部汽车的总拉力数值。比如前纵置引擎的中心点要比前轴的中心点更前,车头就容易造得很长,而如果加阔前轮距来横置摆放引擎,车头部分就会随着加阔,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气流拉力(CdA)。虽然有可能一辆车的Cd造得很低,但是同样难以弥补车头部分增加的长度和宽度所带来的整体气流拉力数值的上升,举个例子来说,一部汽车的风阻系数由原来的Cd0.40下降至Cd0.38,但是车头的宽度却增加了75MM,这时它的CdA数值约会上升5%,这样一来等于完全抵消了Cd下降的效果。(比如新款的ACCORD,虽然风阻系数达到了惊人的Cd0.25,可是因为车体全面比上一代要加大许多,所有在高速时的稳定性表现,我个人估计不会有大幅的攀升,如果这方面的表现的确有所改进,也首先应该归功于轴距的加长和悬挂设定的改进,空气动力学的成就反而是次要的。因为民用车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必须兼顾降低风噪和燃油经济性,所有在设计时必然会对汽车的下压力作出一定的牺牲。)
  因此,在大家谈论Cd时,不应该认为Cd代表了一部汽车的整体空气动力表现,更不能轻易的认为随便加装一只尾翼或者巨型扰流器就必然可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其实充其量它只不过改善了空气动力学中某个部分的表现而已。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改装空气动力学部件的一点个人看法。基本上,主流车厂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这5至6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内燃机的改进在近十年步伐明显放缓,要想改善汽车的动力表现只有从改善空气动力学和提高动力传输效率两方面入手)。新的量产车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好,这也就是说新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越来越严谨,随意的改动更加容易破坏汽车原来的空气动力学表现,而非改善!操控性首先讲究的是总体的平衡,所有单单改装BODY KIT或者单改其它的空气动力部件很有可能达到和愿意背道而驰的效果。所有我认为,如果要改就一件式一起改,而且不要轻易的加装车底的扰流板。第一,车体的扰流板较容易损坏;第二车底的扰流板在正常的车速下根本不能改善汽车的空气动力表现。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3 12:27    IP属地:未知

开车的人都有一种体会,为自己的爱车选择机油时,面对众多品牌不同级别的机油真是难以取舍,其实,只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就能轻松做出选择。
许多国际品牌机油的标签上经常出现类似APISJ或APICG4的字样,这里的API是美国石油学会的缩写,API等级代表发动机质量级别的分类:S代表汽油发动机用油,C代表柴油发动机用油,如果S和C同时存在,则表示汽柴通用,如S在前,则主要用于汽油发动机,反之,则主要用于柴油发动机;之后的英文字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字母越靠后,质量等级越高,国际品牌中机油级别大多都是SE级别以上的,市场上最高级别一般达到为APISJ。
日前,加德士金富力方程式机油已完成升级换代,率先达到了APISL级别,成为投入中国市场上的第一种超越SJ级的机油,它较之SJ级更高效、更环保,更加符合日益发展且要求严格的中国汽车各项标准要求,它对发动机及零部件的保养更胜一筹。
只有了解机油选对机油,才能让您的坐驾得到最佳保护并尽展凌云本色。
▲加机油时防止滴、洒、漏。使用专业工具,加油工具应保持清洁,最好采用有滤网的漏斗加油。若使用机油枪,注意油嘴上不得粘有污物和泥土。
▲机油油面高度要保持在机油尺的上下刻线之间,最好油面在上刻线附近,但不得越过上刻线,否则会引起发动机烧机油。
▲检查机油油面高度,应在发动机熄火15分钟以后再检查。因为刚熄火时有很多机油还粘附在机件表面上,未能及时流回油底壳。
▲根据发动机工作时间或耗油量(燃油)定期更换机油,不宜提早更换,以免浪费机油;也不能等机油变质后再更换,否则不仅加剧机件磨损,且容易烧轴瓦 。放污油应在热车时进行,这样容易放尽。
       ▲尽可能使用品质好的机油,这样机油油性好、杂质少、质量高、寿命长。如CC和CD级为高级品,使用寿命比一般机油长一倍以上。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00:46    IP属地:未知

汽车车身外壳绝大部分是金属材料,主要用钢板。现代汽车的钢板用什么方式防锈?为什么有些轿车声称车身防锈蚀年限达10年以上?
镀锌薄钢板广泛应用在汽车上,这是因为它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早年人们在试验中发现,将铁和锌放人盐水中,二者无任何导线联结时,铁和锌都会生锈,铁生红锈,锌生“白锈”;若在二者间用导线联结起来,则铁不会生锈而锌生“白锈”,这样锌就保护了铁,这种现象叫牺牲阳极保护。工程师正是将这种现象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生产了镀锌钢板。 经研究,在镀锌量350克/平方米(单面)时,镀锌钢板在屋外的寿命(生红锈),田园地带约为15一18年,工业地带大约3一5年,这比普通钢板长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轿车车身钢板采用镀锌薄钢板,装配时镀锌面置于汽车内侧,提高车身耐蚀性能,非镀锌面置于汽车外侧,喷涂油漆。随着汽车对耐腐蚀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镀锌钢板不断增加镀锌层重量,还出现了双层镀锌钢板。但由于增加镀锌重量也会使电镀锌的电能消耗大幅增加,导致材料成本的上升,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又出现一种采用热浸镀锌工艺生产的镀锌钢板,称为热镀锌钢板。这种镀锌钢板用连续热镀锌工艺:冷轧板(注*)→加热→冷却至镀锌温度→镀锌→冷却→矫直。为了满足汽车对镀锌钢板的各种要求,一些生产厂家在镀锌生产线上对镀锌钢板进行扩散退火等特殊处理,以使钢板表面形成一种“锌-铁”合金镀层,其特点是涂漆后的焊接性和耐腐蚀性比纯锌镀层板要好。以后还出现了诸如“锌-铝-硅”、“锌-铝-铼”等合金化热镀锌钢板,使得热镀锌钢板的耐腐蚀性成倍提高,与油漆间的结合性能长期稳定。
目前轿车已经广泛使用镀锌钢板,采用的镀锌钢板厚度从0.5至3.0毫米,其中车身复盖件多用0.6至0.8毫米的镀锌钢板。德国奥迪轿车的车身部件绝大部分采用镀锌钢板(部分用铝合金板),美国别克轿车采用的钢板80%以上是双面热镀锌钢板,上海帕萨特车身的外复盖件采用电镀锌工艺,内复盖件内部采用热镀锌工艺,可以使车身防锈蚀保质期长达11年。
材料是影响汽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汽车中,车身材料占全车材料的很大部分。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经济性,减轻汽车重量是世界各大车厂的目标,近年来汽车上越来越多使用了铝或塑料等非钢铁材料做车身部件,例如奥迪A2全铝制车身,日产SUV“奇骏”用塑料做前翼子板,更多的乘用车保险杠用塑料制成。在日益广泛使用非钢铁材料做车身部件的形势下,高度依赖汽车制造业的钢铁企业将面临直接的威胁。因此,研制和发展轻质、高强度的汽车钢板成为多年来钢铁企业的一个热点。
目前汽车生产中,使用得最多的是普通低碳钢板。低碳钢板具有很好的塑性加工性能,强度和刚度也能满足汽车车身的要求,同时能满足车身拼焊的要求,因此在汽车车身上应用很广。为了满足汽车制造业追求轻量化的要求,钢铁企业推出高强度汽车钢材系列钢板。这种高强度钢板是在低碳钢板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方法得到的,抗拉强度得到大幅增强。利用高强度特性,可以在厚度减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汽车车身的机械性能要求,从而减轻了汽车重量。例如BH钢板是在低强度的条件下,经过冲压成形之后,进行烤漆加工热处理,以提高其抗拉强度。对比之下,以往生产的强度在440MPa的钢板,在采用这种加工技术以后强度可增加到500MPa。原来用厚度1毫米钢板做侧面板,用高强度钢板只需厚度0.8毫米。采用高强度钢板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车身的抗冲击性能,防止在行驶中由于路面的砂石飞溅碰撞产生凹痕,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车用高强度钢板应具有高强度和延塑性好的特点。目前高强度钢有BH钢(烤漆硬化钢板)、双相DP钢、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微合金M钢、高强度无间隙固熔IF钢等。它们一般用于需高强度、高抗碰撞吸收能、成形要求严格的零件,例如轮圈、加强构件、保险杠、防撞杠,随着性能及成型技术的进步,高强度钢板被用于汽车的内外板件,例如车顶板、车门内外板、发动机舱盖、行李舱盖等上。现在许多中高档轿车都采用高强度钢板。
高强度钢板经过发达国家20多年的开发与生产,大都巳有标准化和常规生产的系列产品,并广泛用于许多汽车的构件制作中。日本汽车高强度钢板的平均使用率在1993年为25%,2000年为36%。美国钢铁协会AISI组织世界13家钢铁公司研究开发“超轻车身研究”(ULSAB),于1998年3月在美国密执安展出了高强度钢车身,车身使用的高强度钢大约为86%,其平均重量比普通钢结构车身减轻了25%,这对汽车制造厂家很有吸引力。1999年1月,全世界34家大钢铁企业又共同出资启动了高强度钢车身的研发项目ULSAB-AVC,通过使用高质量钢材和新制造技术,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经济性,以满足2004年更为严格的碰撞标准和2005年实施的欧洲Ⅳ号排放标准。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展车用高强度钢板巳经不是单纯车身材料更新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能否令汽车达到新的环保和安全标准的问题。
高强度钢板的发展与应用跟成型、涂装和焊接等有关技术是密切相关。冲压成型是汽车制造中最主要的成形方式,车身构件、门板、翼子板等等都是通过冲压成型制造出来,有些构件具有相当复杂的形状。例如高强度无间隙固熔IF钢具有极为良好的深冲和拉延能力,用来冲压制造各种复杂形状的汽车冲压件,它内部的铁素体不存在任何间隙固熔的碳和氮原子,这样钢材在冷轧和连续退火后可获得低屈强比和高延伸率,也就是说有极高的“韧性”,不会轻易断裂,能够承受各种模具的冲压变形。
近年流行一种“拼焊”技术,就是将不同厚度和不同性能的钢板剪裁后拼焊起来的一种钢板,这种拼焊钢板可以冲压加工。采用拼焊钢板可以按照汽车的不同部位对应于不同的板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例如在负荷大的地方采用较厚的高强度钢板,而在其他部位则使用较薄的高强度钢板。拼焊钢板的应用,简化了生产工艺、改善了构件性能和减轻了重量。汽车构件上采用 “拼焊”的部件常有侧面框架、车门内板、车身底板、侧面横档、档风玻璃窗框、中立柱等。因此,对高强度钢板的焊接也有高要求。
涂装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包括镀锌钢板。目前中高档轿车白车身一般使用镀锌板,镀锌板能够保证汽车车身使用10年不会腐锈。但是钢厂生产的汽车钢板在轧制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和清洁度将直接影响到镀锌的锌层附着力。同时,钢板的板厚精度控制也将影响现代化汽车生产线的工作准确性,因为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是用机器人点焊,板厚误差大将导致虚焊。所以,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对钢板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例如对宽1.5米长3000米的厚0.8毫米钢板,厚度公差不能超出20微米。
注*:汽车车厢蒙皮板、车门、顶盖、底板等复盖件用薄钢板均是冷轧板,大梁、横粱、保险杆等均是热轧钢。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00:47    IP属地:未知

  汽车的驱动形式最基本的就是后轮驱动,这一点也许很令小字辈的车迷惊讶,后轮驱动不是用在高级车上的吗?但事实的确如此。在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后轮驱动。采用后轮驱动的原因在当时决不是故意将驱动轮和转向轮分开以提高驾驶乐趣,而是出于一种很直接的思维方式,怎么说呢,就好象现代自行车必然是后轮驱动的一样。同时,以当时的悬挂和传动系统的制造水平根本无力制造什么驾驶乐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前轮带动的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而后轮驱动的汽车一般只出现在较高级的房车和较注重操控乐趣的汽车上。(用来负重的商用车也多为后轮驱动,因为负重后前轮的下压力减轻,前轮驱动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
为什么需要FR?
  后轮驱动(REAR WHEEL DRIVE),就是单由一对后轮把引擎的动力传到地面。除此以外,引擎的布局直接影响后驱车的操控特性。(这应该不必赘述了吧!)
  FR的优点相对于其余两款后轮驱动的汽车(MR、RR)在于车型限制少,可以制造单厢车型(早期的MPV就用此类设计,大众即将投产的MICROBUS也有一款FR车型两厢式(BMW的紧凑3系和大名鼎鼎的X5!!!!!)、三厢车和敞蓬车(例子太多了………..)车身的轴距宽容度高,有较高的载客弹性。车身重量分布平均,提高操控性和车身稳定性。故此,在FF以外,FR是车厂的必然选择。日常接触的FR车实在太多BMW E46/E36 3系,凌志IS200/GS300,他们都有良好的操控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有良好的重量分布,前后轴的负重比例接近50:50,这使得车身的摆动减低,换言之驾驶者更容易掌握和控制汽车的动态。
清脆的转向反应
  就算对汽车结构认识不深,先驾驶前轮带动汽车,再转架FR车,通常第一反应是感到方向盘的感觉变得准确而敏锐,转向感觉清脆而利落。了解过FR的机械结构便不难明白这点。前轮是负责转向的机构,它需要一套极其精确的控制上下和转向活动几何的悬挂系统,让轮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紧帖路面,才能把转向的工作做好,前置发动机的一个优点是凭借引擎和排挡箱的重量将轮胎紧紧压向路面,不管是上坡下坡或者平坦的路面都如此。只要悬挂及转向系统设计精良,转向效果已经有一定的保证。
理想的重心编排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所谓前置引擎,实际上是很笼统的说法,因为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的前置引擎方式本身已经大有不同。首先,从左右轮的轮毂相连成为一条界线,引擎和排挡箱安放在这条线的前与后已经对操控性造成了极大的分别。为了缩小引擎和排挡箱所占用的空间、缩短传动行程,前轮驱动的汽车必然采用横置引擎,因为受传动轴的限制,引擎大多被安置在这条界线之前;即是说,全车最重的部件是悬挂在前轴之前!像标致和丰田特别将引擎和排挡箱向后倾斜,籍此将重量转移,但极其量也只能将重心拉后到传动轴的正上方。
  FR汽车,无论采用直列或V型还是水平对向引擎,均会作纵置摆放,引擎便能设定在轮毂界线的上方。排挡箱摆放在其后,这样安排可以称做前中置引擎。如此,重量集中在前后轴中间偏前的位置,当驾驶者和乘客上车后,前后轴所承受的重量就接近相等了。(说到这里插一句,以传统的定义来说,引擎放在前轴之前为前置引擎;放在前轴与后轴的中间为中置引擎,放在后轴之后为后置引擎,所以象S2000和FERRARI 550M这类前后悬长很短的跑车虽然看似FR布局,可是严格来说已经可以列为MR跑车,最起码在操控特性上已经拥有MR的特性,即使在〈GT2〉中,S2000已经是一部非常难操控的跑车了,一旦OVERSPEED,很难救回来,最好有传统的慢入快出法入弯,这样比较阵稳,同时也更好的保护了轮胎。在跑耐力赛时功德无量!!!而BMW虽然用了这种布局形式,可是因为它的车长和轴距都相对较短,全车的重心集中感相对较弱,所以在感觉上它仍似一部传统的FR)
  在刚才提到的前轮传动轴,是最影响转向系统操作的东西。传动轴的两端各有一组万向节(UNIVERSAL JOINT),车轮转向角度越大,所受的扭力也就越大,并且超过某个角度后,转向便会变得困难,因此前轮带动汽车较后轮驱动汽车有更大的摆动幅度。其次FF车的前轮与引擎动力相连,只要一踩油门,前轮就会出现扭力转向,出现抢呔或者汽车偏离原本的转向角度;后驱车自然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实战焦点—油门和制动!!!
  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形容FR的特性,想来想去也许始终只有两个字最贴切—好玩!好玩是缘于动力是从后边推着车子走。这种感觉可以好玩。当然,也可以很危险!
  因为FR倾向于转向过多,所以驾驶FR的重点是如何善于使用转向过多来帮助入弯,诀窍在于油门。
  有机会的话,各位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片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空地上(能撒满水更棒),保持约90度的转向角度,先保持油门行车,然后再逐渐加深油门,这时自然可以感受到车尾开始外走的感觉,再突然加大油门,突如其来的强大扭力会破坏原有的抓着力,车尾便向外甩。这说明后驱车的动态是受油门的控制,当突然的扭呔、制动、收油,原本的惯性就会被破坏,动态平衡也会被打破。
  驾驶FR车转弯,首先要感受前轮的抓着力,同时要用心感受来自后轮的动力,以细微的油门动作保持车身的动态平衡直至通过APEX,(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完全放开油门汽车会因牵引力不足而不愿入弯,而如果油门过大就会突破后轮的抓着极限,造成甩尾!)要尽量发挥车架和轮胎本身的性能,而不要轻易的作离谱的动作妄图将车强行拉入APEX。到达APEX以后开始加油,若车尾走出原来的轨迹,就用油门来调节车身的动态。FR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很多朋友赛车看多了,驾车时每每喜欢LATE BRAKE入弯,这种动作在驾FR时是万万要不得的。这也是驾FR和FF的一个很大的区别,驾FR在入弯前必须适当的减速和转挡,有两种情况必须杜绝:其一不能太迟制动,其二不能让车辆出现转向不足,两样都会导致车辆的失控。关于转档有一点说明:因为汽车分手排和自排,如果是自排车因为排挡的逻辑更倾向于保护发动机,在高转速工作时回拒绝转入低档,这常常会导致OVERSPEED入玩。而手排车也要小心,有些朋友喜欢用ENGINE BREA,即转入低档利用引擎的摩擦力来降低车速,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过高的发动机转数下转入低档会造成后轮的锁胎,有可能未入弯车辆就失控了。
  早制动虽是定论,但必须配合适当的解除制动时机才行,如果开始打方向入弯,如果此时还在制动,就会加重前轮的负荷,形成转向不足。再继续打方向同时松开制动器却立刻变成转向过多。
  如果已经甩尾过度需要救车,首先反向扭呔是必须的,但救车是否成功关键还在右脚上!制动或完全收油都会突然间令前轮阻力增大,势必令甩尾加剧。反而需要保持轻微的加油和松油动作,让车尾重拾抓着力,车身便容易再次受挫。不过若甩到无可挽救的地步,那----就求上帝保佑吧!!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00:47    IP属地:未知

一般用车者相信都会到维修站做一些基本的保养维修工作,如换机油、火花塞等,但阁下是否认识到这些简单的东西,如果选择得宜的话,对爱车的保护及性能,将有很大的功用。
火花塞
汽车改装的基本动作,是从引擎的点火系统和进气系统着手。而火花塞和高压导线就是点火系的首步改动。
火花塞,俗称火咀,它的作用是把高压导线(火咀线)送来的脉冲高压电放电,击穿火花塞两电极间空气,产生电火花以此引燃气缸内的混合气体。高性能发动机的基本条件:高能量稳定的火花、混合均匀的混合气、高压缩比。可见火花塞的重要程度。
常听说普通火咀、白金火咀、铱金火咀,其实这是对火花塞电极材料的不同而区分出来的特殊称谓。一般汽车的原厂火花塞,其电极材料由镍锰合金制成(即普通火咀),它们一般在行驶1万公里或1年后都要进行检查或更换。而白金火花塞则可实现10万公里内免检查更换,而近来才出现的铱金属火花塞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给用车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过这里提醒一句,您在修发动机时若没特别申明,修理厂是不会给您换上白金火花塞的,因为一只普通火花塞仅几十元,而原厂的白金产品则上百才有交易(一般只有奔、宝一类高档轿车和部分丰田轿车才原厂配用白金火花塞),所以您必须紧记普通火花塞的保养时限,并时常检查为妙(无非就是额色、火花塞间隙等,此处不多说)。
白金、铱金火花塞的售价比较昂贵,毕竟是稀有金属吗!其实它们的份量很少,仅在两电极的尖端焊上小小丁点,不过不要小看这么一点。为什么要用稀有金属,正如前所说首先是耐用。气缸在工作时,混合气压缩、燃烧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使火花塞电极温度高达900°c左右,此时还要火花塞点火,电极上的高温程度可想而知。由于银、金的熔点太低所以不能用作电极材科,而镍则有接近1500°c的熔点且价格便宜,所以被广泛应用。白金则接近2000°c才被熔掉,其稳定性和抗烧蚀自然比镍要好。而新近出现的铱金材料则比白金有更高的熔点,所以更加适合高性能发动机长时间、高转速情况下使用。另外化学特性比较稳定是稀有金属的本质,所以白金、铱金在极高转速的高温、高压下,依然能提供准时、强劲的火花。要知道在这种极限情况下,普通火花塞极有可能发出不稳定、不准时的火花,甚至有可能“失火”,引擎的工作因此大打折扣。
      明白为什么改装高性能火花塞之后,还要提醒您,不要盲目跟风。改火花塞需把自己车的情况和使用习惯联系一起。换白金火花塞肯定好,一分钱一分货,是否需要自己衡量。而铱金火花塞更贵,试问您经常去“飙车”吗?如果不是,好的白金火花塞也不比铱金的差,没必要浪费钱。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00:48    IP属地:未知

舒适性是轿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舒适性与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有关,而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又与悬架的特性相关。所以,汽车悬架是保证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同时,汽车悬架做为车架(或车身)与车轴(或车轮)之间作连接的传力机件,又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因此,汽车悬架往往列为重要部件编入轿车的技术规格表,作为衡量轿车质量的指标之一。
汽车悬架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传力装置等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起缓冲,减振和力的传递作用。从轿车上来讲,弹性元件多指螺旋弹簧,它只承受垂直载荷,缓和及抑制不平路面对车体的冲击,具有占用空间小,质量小,无需润滑的优点,但由于本身没有摩擦而没有减振作用。减振器指液力减振器,是为了加速衰减车身的振动,它是悬架机构中最精密和复杂的机械件。传力装置是指车架的上下摆臂等叉形刚架、转向节等元件,用来传递纵向力,侧向力及力矩,并保证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规律。
汽车悬架的形式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种:非独立悬架的车轮装在一根整体车轴的两端,当一边车轮跳动时,影响另一侧车轮也作相应的跳动,使整个车身振动或倾斜,汽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较差,但由于构造较简单,承载力大,目前仍有部分轿车的后悬架采用这种型式。
独立悬架的车轴分成两段,每只车轮用螺旋弹簧独立地安装在车架(或车身)下面,当一边车轮发生跳动时,另一边车轮不受波及,汽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好。但这种悬架构造较复杂,承载力小。现代轿车前后悬架大都采用了独立悬架,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独立悬架的结构分有烛式、麦弗逊式、连杆式等多种,其中烛式和麦克弗逊式形状相似,两者都是将螺旋弹簧与减振器组合在一起,但因结构不同又有重大区别。烛式采用车轮沿主销轴方向移动的悬架形式,形状似烛形而得名。特点是主销位置和前轮定位角不随车轮的上下跳动而变化,有利于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麦克弗逊式是绞结式滑柱与下横臂组成的悬架形式,减振器可兼做转向主销,转向节可以绕着它转动。特点是主销位置和前轮定位角随车轮的上下跳动而变化,这点与烛式悬架正好相反。这种悬架构造简单,布置紧凑,前轮定位变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所以,目前轿车使用最多的独立悬架是麦弗逊式悬架。
关于麦弗逊悬架,车坛历史上还有这么一段记载。麦弗逊(Mcpherson)是美国伊利诺斯州人,1891年生。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欧洲搞了多年的航空发动机,并于1924年加入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工程中心。30年代,通用的雪佛兰分部想设计一种真正的小型汽车,总设计师就是麦弗逊。他对设计小型轿车非常感兴趣,目标是将这种四座轿车的质量控制在0.9吨以内,轴距控制在2.74米以内,设计的关键是悬架。麦弗逊一改当时盛行的板簧与扭杆弹簧的前悬架方式,创造性地将减振器和螺旋弹簧组合在一起,装在前轴上。实践证明这种悬架形式的构造简单,占用空间小,而且操纵性很好。后来,麦弗逊跳槽到福特,1950年福特在英国的子公司生产的两款车,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麦弗逊悬架的商品车。麦弗逊悬架由于构造简单,性能优越的缘故,被行家誉为经典的设计。
现代轿车的悬架都有减振器。当轿车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车身会发生振动,减振器能迅速衰减车身的振动,利用本身的油液流动的阻力来消耗振动的能量。当车架与车轴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油液会通过一些窄小的孔、缝等通道反复地从一个腔室流向另一个腔室,这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内的分子间的摩擦形成了对车身振动的阻力,这种阻力工程上称为阻尼力。阻尼力会将车身的振动能转化为热能,并被油液和壳体所吸收。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轿车的行驶平稳性和安全性,将阻尼系数不固定在某一数值上,而是能随轿车运行的状态而变化,使悬架性能总是处在最优的状态附近。因此,有些轿车的减振器是可调式的,将阻尼分成两级或三级,根据传感器信号自动选择所需要的阻尼级。
为了提高轿车的舒适性,现代轿车悬架的垂直刚度值设计得较低,用通俗话来讲就是很"软",这样虽然乘坐舒适了,但轿车在转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产生较大的车身倾斜角,直接影响到操纵的稳定性。为了改善这一状态,许多轿车的前后悬架增添横向稳定杆,当车身倾斜时,两侧悬架变形不等,横向稳定杆就会起到类似杠杆作用,使左右两边的弹簧变形接近一致,以减少车身的倾斜和振动,提高轿车行驶的稳定性。
       从外表上看似简单的悬架,包含着多种力的合作,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0:29    IP属地:未知

  目前在商品汽车上普遍使用往复式活塞发动机。还有一种知名度很高,但应用很少的发动机,这就是三角活塞旋转式发动机。
  转子发动机又称为米勒循环发动机。它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压缩和排放,与传统的活塞往复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这种发动机由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发明,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研制成功第一台转子发动机。
  汪克尔于1902年出生在德国,1921年到1926年受雇于海德堡一家科技出版社的销售部。在1924年,汪克尔在海德堡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那里进行转子发动机的研制,在1927年,诸如气密性和润滑等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的攻克终于有了眉目。60年初在德国生产出第一辆装配了转子发动机的小跑车。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紧凑轻巧,运转宁静畅顺,也许会取替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
  1964年,日内瓦的德法合资企业COMOBIL公司,首次把转子发动机装在轿车上成为正式产品。1967年,日本人也将转子发动机装在马自达轿车上开始成批生产。
  一向对新技术情有独钟的马自达公司投巨资从汪克尔公司买下了这项技术。由于这是一项高新技术,懂得这项技术的人寥寥无几,发动机坏了无人会修,而且耗油大,汽车界有人对这种发动机的市场前景产生了怀疑。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各国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困难而无暇顾及发展转子发动机,唯有马自达公司仍然深信转子发动机的潜力,独自研究和生产转子发动机,并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他们逐步克服了转子发动机的缺陷,成功地由试验性生产过渡到商业性生产,并将安装了转子发动机的RX-7型跑车打入了美国市场,令人刮目相看。
  在世界环保意识日益强化,石油资源日渐沽竭的今天,以氢气做动力源的研究已成为一大课题。当年马自达坚持下来的转子发动机从结构上讲是最适合燃烧氢气,而且最“干净”,因为氢燃烧完后排出的是水蒸汽,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马自达公司改制了RX-7型跑车的转子发动机,使它可以用氢做燃料。这种发动机装配在马自达HR一X汽车上,1立方米的燃料箱吸储了相当43立方米的压缩氢气,以每小时60公里的车速可行驶230公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于从生产装配到维护修理,转子发动机都与传统的发动机大不一样,开发成本大。加上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在功率、重量、排放、能耗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转子发动机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大汽车企业都没有积极性去开发利用,唯有马自达一家苦苦支撑。
  一般发动机是往复运动式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里做往复直线运动,为了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必须使用曲柄连杆机构。转子发动机则不同,它直接将可燃气的燃烧膨胀力转化为驱动扭矩。与往复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取消了无用的直线运动,因而同样功率的转子发动机尺寸较小,重量较轻,而且振动和噪声较低,具有较大优势。
  转子发动机的运动特点是:三角转子的中心绕输出轴中心公转的同时,三角转子本身又绕其中心自转。在三角转子转动时,以三角转子中心为中心的内齿圈与以输出轴中心为中心的齿轮啮合,齿轮固定在缸体上不转动,内齿圈与齿轮的齿数之比为3:2。上述运动关系使得三角转子顶点的运动轨迹(即汽缸壁的形状)似“8”字形。三角转子把汽缸分成三个独立空间,三个空间各自先后完成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三角转子自转一周,发动机点火做功三次。由于以上运动关系,输出轴的转速是转子自转速度的3倍,这与往复运动式发动机的活塞与曲轴1:1的运动关系完全不同。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0:31    IP属地:未知

  制动性能是汽车主要性能之一,它关系到行车安全性(有点废话呵,不过多少人买车有真正关注过这个,特别是一些小排量的车)。评价一辆汽车的制动性能最基本的指标是制动加速度、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及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历史:
  制动力调整装置设计思想的提出在20年代末,当时有人获得了这方面的一项专利(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五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台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在 1950 年问世,首先被应用在航空领域的飞机上,Knorr 公司(位于慕尼黑,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生产制动系统著称的公司)的防抱制动装置 (ABS) 开始用于火车。当时的纯机械式测试接收记录装置还不能适应汽车技术的较高要求,所以当时的车用ABS起的效果不是很好。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终于得出:
  “测试车轮转数的传感器以及调节转数的控制仪是实现目标所必不可少的”
  这是车用ABS系统研制的重要理论依据!
  70年代,奔驰公司开始设想并在新闻界宣称要在轿车、载货车和大客车上使用电控式ABS,但尚无成熟的、大批生产的产品。1978年,奔驰公司首次在S级豪华型轿车上装用了ABS。1984年,开始在S级、SL级轿车和190E汽油喷射汽车上成批装备了ABS。从1992年10月至今,在德国,ABS已属各类轿车的基本装备。
  目前,最新的ABS已发展到第5代,现今的ABS还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
1、电子牵引系统(ETS) ,。
2、驱动防滑调整装置(ASR)
3、电子稳定程序(ESP)
4、辅助制动器
再说ABS的分类:
按机械式、电子式分类,两者有以下不同
  1、电子式ABS是根据不同的车型所设计的,它的安装需要专业的技术,如果换装至另一辆车就必须改变它的线路设计和电瓶容量,没有通用性;机械式ABS的通用性强,只要是液压刹车装置的车辆都可使用,可以从一辆车换装到另一辆车上,而且安装只要30分钟。
  2、电子式ABS的体积大,而成品车不一定有足够的空间安装电子ABS,相比之下,机械式的ABS的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少。
  3、电子式ABS是在车轮锁死的刹那开始作用,每秒钟作用6~12次;机械式ABS在踩刹车时就开始工作,根据不同的车速,每秒钟可作用60—120次。
  4、电子式ABS的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使用机械式ABS要经济实用些。
按控制通道分类,有以下几种:
  四通道式、特点:附着系数利用率高,制动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每个车轮的最大附着力。但是如果汽车左右两个车轮的附着系数相差较大(如路面部分积水或结冰),会影响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广州本田即是使用四通道ABS装置。
  三通道式、特点:汽车在各种条件下制动时都具有良好的方向稳定性。三通道ABS在小轿车上被普遍采用。
  二通道式、特点:二通道式ABS难以在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性和制动效能各方面得到兼顾,目前采用很少
  一通道式、特点:结构简单,成本低等,在轻型载货车上广泛应用。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基本组成 :
  ABS通常都由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ABS警示灯组成,在不同的ABS系统中,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往往不同,电子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和控制逻辑也可能不尽相同。
各种ABS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是相同的:
(1) ABS只是汽车的速度超过一定以后(如5km/h或8km/h),才会对制动过程中趋于抱死的车轮进行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
(2) 在制动过程中,只有当被控制车轮趋于抱死时,ABS才会对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防抱死调节;在被控制车轮还没有趋于抱死时,制动过程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完全相同
(3) ABS都具有自诊断功能,能够对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存在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故障时将自动地关闭ABS,并将ABS警示灯点亮,向驾驶发出警示信号,汽车的制动系统仍然可以像常规制动系统一样进行制动。
ABS使用特点:
1、 在低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应一脚踏死制动踏板
2、 能在最短的制动距离内停车
3、 制动时汽车具有较高的方向稳定性
  最后,还是那句话,再好的安全装备怎么也比不上小心驾驶和高超的驾驶技术的!所以对这些装备也不要太过迷信,各位开车还是小心为上!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0:31    IP属地:未知

1、 色温高,光色发蓝。看起来比较帅。K数是k数的标志,一般的卤素灯色温都在3000以下。氙灯一般是4500k起步。7000k很普通。前两天看到一哥们说有12000k的氙灯,疯了,肯定蓝的发紫了。K数高,一般更接近日光更容易接受,但是我认为色温高真正的好处,仅仅是好看而已,其他的作用不大。
2、 亮度高,注意色温和亮度是根本不同的概念,氙灯亮不是因为色温高,而是因为亮度高。亮度的单位是流明,氙灯的流明数一般是普通卤素灯的3倍。
3、 其他的象能耗小,寿命长跟我们的关系不大。
■装氙灯前必须了解的几个问题:
1、 氙灯的分类,氙灯按灯泡形式一共分六种。带透镜的远光灯、带透镜的近光灯(以上两种灯一般用在原厂的氙灯系统上比如pst、audi等等)h1(远光灯泡)、h3(雾灯)、h4(远近光灯泡)、h7(近光灯泡)
2、 氙灯系统改装的方式:一般两种,
a) 一种是比较奢侈的总称改装——即大灯总称和灯泡全换。这种方式效果没得讲,但是有两个局限性第一:价格太高;宝来的海拉总成10000多而还海拉的灯泡,4000——5000。第二个总成受原厂商的配件的限制,如果该车型根本就没有氙灯总成,那就没办法了。比如小切,就是肯定没有原厂的氙灯总成了。
b) 第二个就是仅换灯泡而已了。
3、 改装的过程:仅换灯泡的氙灯,产品包含四部分:升压器、安定器以上两个东西是香烟盒大小的铁盒子,固定到车里就行了、灯泡、导线。不用改装线路,只要把原来接到灯泡上的线,联到升压起上就可以了。非常简单。
4、 决定改装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风险:
a) 关于高频干扰的问题:氙气灯启动瞬间需要3。5万伏的高压。有一定的可能性会干扰车内电器,比如音响,宝来好像还有干扰雨刷器的现象。发生的比例很小,但是有可能性,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b) 关于穿透性的问题:氙气灯的k数比较高,根据光学原理,k数越高越容易被低k数的灯光所覆盖,一般的路灯只有2000k以下。效果不明显。需要适应。但是你看看反光板,就知道灯的亮度足够了。周围环境越黑,氙灯的效果越好。尤其走黑夜的山路时,你就会发现他的可爱。但是有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问题:氙灯在雨雪雾天气下的穿透力比较差,下降的比较厉害。需要喜欢极限越野的弟兄考虑一下。冲实际应用来看,北京的几次雨雪,感觉氙灯的穿透力虽然下降,但是也没觉得比卤素灯差多少,因为本身他的亮度下降一半还比卤素灯亮呢。
c) 关于光喇叭的问题:因为氙灯本身的特点,从点亮到最大亮度需要几秒的时间。可能没有那么随心所欲闪大灯的感觉。从实际反馈来看,并没有那么严重:首先:第一次闪大灯的时候,光线比较弱,但是还是那句话——但是也足够用了他一半的亮度就比卤素灯亮得多。而且——随后再闪大灯就基本不会有亮度的滞后了。应该是电容的作用。氙灯对光喇叭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d) 关于装完以后氙灯效果的问题:装完以后的效果影响最重要的是两个:第一、灯光的调教,一定要调灯光。因为氙灯本来就很亮了,稍微没调整好,就会对其他车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调光,为了别人。第二也就是非常重要:就是灯具的总称的本身的素质——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一般来说:远近光分开的圆形灯碗效果非常好,效果最差的就是远近光一体的方形灯头的灯,其中又以宝来为最差。很不幸,小切就是这种。我没仔细看过小切的灯。感兴趣的可以仔细看看小切的灯光是否很发散,如果不是很发散。应该就问题不大,如果太发散,还是算了。
e) 安全性的问题:氙灯应该是成熟的改装,不改动原车线路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固定好各个部件,另外虽然他只有35w但是发热还是比较厉害的。不要用劣质的灯头。
■关于价格和品牌:
目前市场上一般分三类品牌:
1、 国产:好像上海的、台湾的价格单光2000,评价叫较差
2、 韩国货wk等等价格3000左右(单光)4000以下双光。评价尚可
3、 欧洲货,海拉比较贵5000左右单光。评价好。
韩国和欧洲的差别,应该是在,点亮延迟,韩国的2秒,欧洲的可能仅仅半秒而已,看你怎么选了。
途行天下,安享生活.   BG4OVW  群:48491242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