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机油专家 >  《合成概念以及PAO合成油问答》

发表于 2008-01-25 14:42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lubexpert 于 08-01-25 14:36 发表
你把爱卡买下来算了!
我已经给你脸了,难道非要我总是挑你的毛病吗?
LE
你爱上那里去那里,别跟我的帖子就行
你咋跟苍蝇一样呀?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8 09:18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4
共获得爱卡币
续-3

1、机油的性能衰减是否是机油的基础油分子链发生破坏?

估计很多车友都是这样认为,其实这是错误的。

即使是到期更换下来的旧机油,里面的基础油中95%以上的分子链都没有破坏,不论是矿物油还是合成油,都是如此。旧机油经过白土精制等处理程序,里面的基础油烃类分子还是完好的,再加上新的添加剂还能继续使用一定范围,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这个比率是65%。

机油性能的衰减和添加剂的损耗、燃料的稀释、积碳、油泥的混入、水分增加、酸碱值的变化有最大的关系。很多车友老是听声音判断机油的性能,其实很多时候是误导你的判断的,大多数2000~3000KM的时候感觉发动机声音不好听了,其实是城市路况下积碳过多造成的假象,目前的SL以上级别的机油,都能稳定使用10000~15000KM,跑跑高速,清除一下积碳,发动机声音又会正常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8 11:24    IP属地:未知

1、合成油基础油比矿物油有更好的抗磨性吗?


一般人可能都认为:合成油由于采用了PAO或酯类基础油,因此会有比矿物油更好的抗磨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单就基础油而言,在没有加入添加剂以前,不论是矿物油还是合成油,都是几乎没有抗磨能力的。机油的抗磨性是由复合抗磨添加剂提供,而和基础油无关。这也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现代发动机油的抗磨性能主要是由复合添加剂提供, 而基础油, 不论是矿物油还是合成油,都几乎没有抗磨能力。尽管矿物油中含有痕迹量的硫、氮和磷活性元素, 但含量太少, 不足以提供抗磨能力。PAO或酯也需要添加抗磨剂以补偿本身的不足, PAO与矿物油相似, 要达到相同的抗磨效果, 需要的抗磨剂量也与矿物油的需要量相当, 而掺和酯的发动机油则需要更多的抗磨剂。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9 08:1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adris 于 08-01-29 01:26 发表
请问丸子兄:
按您的说法,如在品牌油上另加别的抗磨剂会否有助提高其抗磨性?
谢谢
此法不妥,不能采用。
抗磨剂从酸碱性来说属于偏碱,一来中和机油长期运行中燃料等带来的酸性物质,二来抗磨剂发挥作用需要进行一定界面腐蚀建立抗磨吸附层,这个尺度需要反复试验,在合成油里面,尤其是酯类油,还需要考虑酯类油强极性分子与抗磨剂相互争夺吸附膜的相克作用,因此机油的添加剂配比是一个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相对均衡配方,人为加入其它组分,只会破坏其平衡,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9 08:26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Devon 于 08-01-28 23:26 发表
LE TX 请注意你的形象,不要抓住人家口误不放,我们都明白丸子XD说得是什么意思。
你也是机油方面的高手,如果你是过来探讨技术,我们大家欢迎,如果你过来捣乱,我想你来错地方了。
如果你继续这样一副 ...
谢谢。
首先本人不愿意与此人费口舌之争,如果单纯是技术讨论纠纷,彼此是惺惺相惜的,此人是啥也不懂,连基本的化工常识都不具备就来误导人家,本人就是当初看不惯其恶劣表现,在休坛三年后不得不上网拍之,此等烂竽充数者对他没有客气和礼貌问题。
关于活塞边角磨损问题,其磨损量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参考值,其角度从理论磨损上讲就是如文所说的变化,至于活塞部分的润滑机理,大家只要注意:飞溅润滑、活塞环作用即可。
对待此类人不理他即可。
[ 本帖最后由 樱桃牛肉丸子 于 08-01-29 08:27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9 13:4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风的旅程 于 08-01-29 13:22 发表
请问行货美孚1号金美孚和银美孚的基础油是否是一样的?如果不是,有什么区别吗?
你指的是国内版本的MOBIL-1吧?银色桶身,金色瓶盖。
这款属于MOBIL-1第四代技术,源自1994年MOBIL著名的“三重合成”技术,这个在原来的帖子里说过,就是把原来的老配方的:
PAO 75% + 酯类 25% 变成了PAO(里面还含普通PAO和低黏度PAO两种复合而成)+酯类(近几年替换成三类加氢异构化MSDW技术的EHC油)+
烷基萘,其添加剂里面也加入了三环钼添加剂,这就是SUPERSYN抗磨组分的实质内容,从配方上讲国内的与美国是相同的。
MOBIL-1最新的第五代是SUPERSYN为特色宣传,其基础油较第四代三重合成有了改进,SUPERSYN抗磨组分也较第四代含量多。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9 16:22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mib 于 08-01-29 15:52 发表
SHELL的XHVI是润滑油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实SHELL的PAO技术也是一流,其SHOP技术是当时领先于康菲、BP等公司的,在业内属于最高水平,XHVI的成功是新一代润滑油技术进步的开始,PAO只是上一代的技术产物,不能用陈 ...
估计你是弄混了。

SHELL的PAO生产技术叫SHOP工艺
 即Shell Higher Olefin Process工艺。是壳牌(美国)石油公司开发的一种较特殊的乙烯齐聚方法,SHOP法制得的C12C18烯烃,收率很高,α-烯烃技术中属于高水平技术。不过其产物1-己烯和1-辛烯(也包括1-丁烯)更多的是用于生产乙烯共聚物的单体,以显著改善聚乙烯的柔性、耐裂性,提高受载的能力,搞乙烯的人应该都知道SHELL的1-己烯在LLDPE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用于润滑油的主要集中在C18的利用,1-己烯和1-辛烯通过羰基进一步合成制得庚酸和壬酸,然后与季戊四醇合成的聚多元醇酯广泛用于航空润滑油的配制。写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到原来作为α-烯烃产物的1-己烯也是制取多元醇酯基础油的原料,普及一下化工常识,大家知道即可。


这个论坛把PAO和酯类油看的太神化了,不过不着急,类似的工艺路线讲述今后会慢慢来,扫除某些伪机油理论,把合成油知识回归正常的范畴当中。XHVI是目前技术水平最高的3+基础油,在润滑油调配中,完全可以取代PAO-6 的地位,PAO的技术优势目前还集中在PA0-100~200之间,但那是工业润滑范畴,民用汽车机油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此类高水平3+油替代PAO。

[ 本帖最后由 樱桃牛肉丸子 于 08-01-29 16:30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29 16:41    IP属地:未知

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SHELL基础油的工艺方法,这也是某些伪专家胡喷的攻击点,其实当初嘉实多用的是SHELL的Hybrid工艺生产的VHV I基础油,SHELL自己的XHVI是不会卖给嘉实多的,在这里需要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

转贴-壳牌公司生产基础油的混合型工艺

壳牌公司是率先用加氢处理技术生产基础油的公司之一,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就在法国建有加氢基础油生产装置, 该装置一直成功运转, 是该公司独特的合成超高粘度指数(XHV I) 润滑油的主要生产者。该公司的混合型(Hybrid)工艺是加氢处理和溶剂抽提相结合的工艺。此工艺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的杰隆炼厂取得很大成功, 并在1998 年的一套装置改造中使基础油生产能力提高了约65%。这两套装置生产与以前相同数量的基础油只需要2/3数量的常渣原料。混合型工艺除了可生产超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外, 还可生产特种油料。此工艺经过一些修改可生产第2类和很高粘度指数(VHV I) 的基础油, 更提高了其灵活性。此工艺可用更多种原油经济地生产基础油, 其产品已证实可与溶剂精制产品互换。现在此技术的发展包括加氢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与催化脱蜡的联合以及加氢异构化催化脱蜡与天然气炼油技术(如壳牌公司的中馏分合成工艺) 的结合。这是对未来基础油的准备工作, 以满足更严格的性能要求。壳牌公司着眼于现有标准技术与新开发技术结合的量体裁衣。用新老技术结合的方法使现有设施最优化往往可用较低的投资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这一方面可提供多种技术, 另一方面可帮助溶剂抽提型厂更好利用多种原油。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30 08:48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mib 于 08-01-29 19:31 发表
我很喜欢你列这样多的数据来说明SHELL的1系列工艺,很好,很技术,也专业。但是你没有明确的回答我的问题。你在文字里说到XHVI是新技术,超越了老PAO。那么作为行业老大的MOBIL就傻乎乎的被超越? 既然XHVI那么 ...
看来你没有太好好看我的帖子,不过我喜欢这样就技术问题直来直去的互动,呵呵~~

MOBIL作为润滑油的牛首自然也有对应XHVI的三类+技术,典型的就是三类加氢异构化MSDW技术的EHC油,而且MOBIL我所知道的技术路线大概同时发展了有两种:EXXSYNMSDW技术的EHC油。

EXXSYN是1993年在英国ESSO公司下属 FAWLEY工厂生产,由于流程太长,成本高目前被放弃。

MOBIL目前使用的是MSDW技术的EHC油,有EHC45和EHC60两个主要型号,1999年在美国德州BAYTOWN工厂开始生产,在新加坡JURONG炼厂也有MSDW装置。

mobil在润滑油中开始大量使用此类非传统矿物基础油,这点MOBIL自己的网站和技术文件都明确公示,顺应趋势而已。

至于坛子里老说的水美性价比问题,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

1、用水货和行货比较价格,你为何不用MOBIL的行货和水货比较?

2、美国的汽油和润滑油是便宜的,原因就是国际大油田几乎都是其垄断公司控制,其自用原油的价格非常便宜,你把MOBIL在欧洲、日本的产品也水过来,还有这个价格吗?呵呵,讨论类似原油价格问题,应该先知道:世界石油秩序和石油溢价这个名词。

本人并不是绕着弯子抬SHELL,而是就技术说技术,搞石化的人对于二者公司的技术能更多了解一些,告诉大家事情的原本而已。

欢迎继续讨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8-01-30 09:50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卞牛医 于 08-01-30 09:22 发表
对于这个第一点实在是没看明白,只要同一品牌的水货和行货质量一样,比较的就是价格优势,至于不同品牌的机油之间比,那么就要同时比质量和价格,在保证不是假货的前提下:现在争论的就是MOBIL1号和SHELL全 ...
国内行货MOBIL-1和灰喜力比较一下。
这个坛子被某些伪专家误导很久了,想当然的认为PAO的成本比XHVI高,SHELL的价格持平或高于MOBIL就是暴利,大打泥巴战,本来纯粹的技术问题变味了。实际上这都是外行想当然的思维结果。
基础油XHVI的成本比PAO便宜一些,大概15%~20%,原来帖子说过。
机油成本里面最贵的不是基础油,而是添加剂,占成本50%以上。
国内行货MOBIL-1和灰喜力的性能网站上都有,大家自行比较,比较结果只能是半斤对八两。
合成油本来就是高利润产品,国内幅度更大一些,商业上这些跨国公司都是小刀磨得快快,都是垄断的嘴脸,谁也比谁好不到哪里去。
停止这无意义的争论吧,我们只看技术问题,商务问题留给商人打架去吧。够累的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