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花冠论坛 >  请关注我的故里

发表于 2009-04-22 07:5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闽山茶客 于 09-04-22 07:50 发表
民居一瞥。
[localimg=400,300]1[/localimg]
[localimg=400,300]1[/localimg]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07:52    IP属地:未知

民居一瞥。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07:57    IP属地:未知

我的旧作:
兰幽香风远  古巷春意浓
古老的山脉,古老的河流。
  古老的八闽真不愧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且不说秀色可餐的武夷崖间神秘的船棺,也不提那桔红似火的闽江两岸久远的昙石山文化。单就彳亍于在福州深巷中,踏在青石板上笃笃的脚步声,不也在唱着幽幽的歌吗?“一襟春风夏雨,二袖秋月冬雪。”如今即将步入小康的福州新姿焕发。六百六十七亩的福州“三坊七巷”也即将旧貌换新颜,这瘦瘦的窄巷即将唱出欢愉的曲调。斯事、斯时,又见凤凰花开时,红花绿叶缀新城。

沧海桑田古城春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福州的“三坊七巷”则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虽说历经唐宋元明清,时间长河却刷不去那风情万种、古韵依旧。
  “无诸建国古蛮洲,城下长江水漫流。”汉高祖五年,闽越王无诸建造了福建历史上第一座城池—“冶城”。福州的“三坊七巷” 当时位于城外南郊,为江河潮水可及之地。“千载登临遥极目,海阔天空雁低行。”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这水乡泽国的优美景象。
   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将城池南迁为“子城”。城西清泰门外有雅俗桥,俗称杨桥,为百姓扃居杂处之处。唐天复元年,闽王审知建罗城,民居始圈进城内,列于通衢大街西侧,分段围高墙以为坊。三坊七巷格局基本形成。
   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客居此处日益增多,他们从祖家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推动了“‘三坊七巷”建筑风格的形成。福州的名屋古居大多在此。明清时分,福州的经济与文化更加繁荣,三坊七巷之内所居文士纷纷人仕做官。现存的高大府第大都为此时建造。
   现街坊之中保存有不同时期精巧的匠艺佳作和历代名人故居,风物古迹等,集中地体现了福州古城的传统风貌和民居特色。“三坊七巷”集中的体现了南方现存较为完整的古里坊典型代表,也是八闽大地引以为荣的建筑艺术精品和历史缩影。

              如烟往事足风流
  “路遥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是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三坊七巷唐时属侯官县领地,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统称三坊七巷。东晋以前此地为普通民居。衣冠南渡之后,随大批中原流民和文人杰士迁居此处,三坊七巷逐渐为历代儒林学士、社会贤达集中居住的地方。黄巷郭氏家中“五子登科”、文儒坊陈氏家族的 “六子科甲”、光禄坊刘家两兄弟的“一胎两进士” 等一时传为美谈。‘“瀚墨洇就乡梓馨”,巷坊因名人佚事得名比比皆是。宋时程师孟常去闽山法祥寺游览,僧人因此刻就《光禄吟台》。程师孟有感而作“永日清荫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坊名原由跃然纸上。
  又如文儒坊,原名山阴巷,因宋时祭酒郑穆居此更名文儒。衣锦坊旧称通潮巷,来时陆蕴、陆藻之第居此改为禄锦,明朝王益祥致仕江东提刑时更名为衣锦坊。得名之说七巷不让三坊。中原时分黄姓入闽,落户在此得名黄巷。唐时黄朴归隐此处,黄巢义军过此巷,“以朴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因此巷名尤隆。郎宫巷以宋刘涛“子孙数世皆为郎宫”而得名。此巷中尚有严复故居。“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两代文人、因袭相近。
   三坊七巷之内所居之名士,如林则徐后裔林聪彝、沈保帧、刘冠雄、萨琦、梁章钜、郭柏荫、郭柏苍、陈寿棋、甘国宝、张经、陈衍等百余人,均为史册所载。我国近代史上,三坊七巷也曾留名汗青。一八九八年八闽第一座革命学校—“福州蒙学堂”就开办在文儒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中的陈更新、陈与燊就是学生中佼佼者。一九三八年二月设在安民巷中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现在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场所。位于杨桥巷的爱国志士~林觉民烈士故居现已辟为“辛亥革命纪念馆”。早期**主义战士翁良毓曾被捕于衣锦坊雅道巷。**城工部孟起同志被捕后,在文儒坊4号受到敌人严刑逼供仍威武不屈,表现了**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当人们徘徊在这古宅深巷之中,仿佛每一扇门户、每一堵山墙,都沉默在深深的回忆之中。在蹦跳的孩童中,那嘻笑的喧闹,似乎夹杂着缔造了光辉业绩祖先们的呼喊.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4-23 08:19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08:00    IP属地:未知

             墨芳书香灯最红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以北京的琉璃厂比做三坊七巷中的南后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分布两旁,东侧为巷,西侧为坊。这条大路像三坊七巷的脊梁一样支撑着整个里坊结构的稳定。一来方便坊巷居民的出入,二来林立的店铺以适应当地居民生活与文化的需求。清朝中叶,这里的书肆已颇有名气。其中带草堂、藏古堂等二十余家旧书铺,成了文人喜爱的覓宝之地,顾颉刚、郁达夫、郑振锋等文人学者在此流连忘返。孩提时期的谢冰心视其为猎取知识的胜地。除了书铺之外,百年老铺(吴玉田刻书坊)、《张文祥笔庄》、《米家船裱禙店》等一批墨阁,鞋帽店、套衣店、家具店均以文化生活用品服务于三坊七巷的富绅豪富、文人墨客。除了这些,一些民间工艺品工场、作坊、铺面也缀于书馆、衣铺之间。其中颇有名气的有沈绍安的脱胎漆器、花仓前的工艺绢花、《万福来》的皮箱等.这些店面最为壮观的要数花灯店了。
   其灯市宋时就颇有名气,清中叶已达鼎盛时期。灯市所售之灯,有些自制,也有由四乡收购而来。宋时,桔灯、莲花灯、菜头灯等已臻形状别致、色泽艳丽.素有“纯如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之美称。又以剪纸饰于灯上,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每逢元宵佳节,赛灯**极为壮观。“黄楼月色杨桥水,照映钟山万点青”,正是当时灯市的绝妙写照。迄今,  南后街的灯市仍长盛不衰。每年的春节、元宵前夕,南后街上人海与灯潮齐涌;笑容与彩灯争辉。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20:17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fzxmf 于 09-04-22 08:24 发表
原来闽山老师是鼓楼大户人家,呵呵,无意中插队了,不好意思!
老乡见外了不是。看见你欢喜还来不及呢。啥时与你在福州,把杯推盏,乃一大幸事!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20:19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笨-熊 于 09-04-22 08:47 发表
三楼PP门前的对子xx不通,对子上下联与横批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对子怎么能贴在这里?莫名其妙!
维护英雄故居
弘扬爱国精神
横批:堪为师表
熊爷,此乃民间士人为之,可能乃推车磨浆者也。通与不通,心诚是也。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2 20:24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10
共获得爱卡币
原帖由 笨-熊 于 09-04-22 17:07 发表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的传统
没时间周游哇,苦恼
先跟着LZ看闵文化
兰幽香风香风远,一文。不知为何,只能传上半部。下面二章,死活传不上来。说是有不当句子。追古思幽,何来不当之字?郁闷!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9-04-23 07:41    IP属地:未知

补遗:文章的后段,请教了儿子,终于能发了。知不足而后学也。


     

老蚌明珠相共生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中。”三坊七巷的文化渊远流长,其建筑的格调受历代文化熏陶甚深。
   福州地处东南,屋宅多以木结构为主。福州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群中富绅豪富的深宅大院,历代名士的楼亭园林比比皆是。且不说巨商尤恒盛住于衣锦坊的宅邸,纵横衣锦坊、文儒坊共十三进,百余间房屋,就是一般规模稍大的古宅也是柱大抱围,青石铺地,左右披谢,回廊交错,屏风重叠;坊巷之间高墙纵横,鸠堞相接,瓦脊迭起。
   就是民室小居也不乏清幽古雅。如林觉民就义前的《与妻诀别书》中曾写到他的故居:“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又三四折。有小厅、厅容一室,为吾上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曲折清幽跃然纸上。三坊七巷之中供名士休闲聚会的园林也各有特色。衣锦坊内洗银营郑孝胥宅中(本人老家左侧)潭阔丈许,假山石道环绕其周;黄巷内黄楼之下,雪洞、池桥横陈,亭阁高耸,然而占地不过分许,宛如盆景置于庭院之中。文儒坊陈承裘故居之后园,花木扶疏,青竹修茂,疏疏篱落,黄 菊 泌 香,颇有田园风情。
    除了园林建筑外,、三坊七巷之中尚有歌榭戏台。明万历年间,居于三坊七巷的官绅豪富大都讲究排场,在家中举办堂会,邀请闽戏班、呎艺、福州评话等到家中演出。现衣锦坊欧阳氏花厅中的四角亭和三间厢房即为当时著名的闽剧“儒林班”演出的家庭戏台和化妆室。衣锦坊二号中一池绿水中间的台榭,据文史工作者考证,即为福州现在仅存的水中戏台。
  三坊七巷中的古建筑,大约建于明清时代,其室内装饰风格绮丽精巧。陈承裘、欧阳氏花厅等古宅门窗大都以红木精雕花饰。洗银营4号(旧,老家是也)原为郑氏客舍,装饰于厅堂正中栏板的三幅大型半浮木雕饰有鹤鸣九皋、鲤跃龙门、福山寿海等吉庆图案。这些装饰与建筑本体一样,既是历史断层文化生活的反映,也继承了区域性的文化传统,从而促使了文化群体的繁衍。
  从黄朴、程师孟、林则徐,到严复、陈衍、冰心等一些文人名土对繁荣我国文化宝库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文化围氛长时期的发展,对于里坊建筑群的变迁,形成独特的风格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文化与建筑风格的交融积淀,像无形的纽带,使历史与人文得以凝聚,这在南方古代里坊中也足不多见的。而福州的三坊七巷则是保存得较好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民居建筑史上光辉的典范之一。这构架恢宏的建筑艺术可与闽西土楼、苏州园林等共列建筑艺术之林。三坊七巷无愧为福州文化的象征,也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

风雨满川看潮生

                 
“天生瑰宝遗闽中”,历代人民十分注重三坊七巷的保护。
  现在行至文儒坊的巷口,尚可见一块于清光绪年间刻就的石碑嵌于墙内:“坊墙之内不得搭盖、私立祭祀佛塔。……不得私自堆放大木等物料。”解放后,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居民都将爱护和维修坊巷,放到重要地位。他们通过如“爱国卫生运动”等形式,修缮街巷道路、粉刷墙壁,广植树木,使三坊七巷重新展现白墙灰瓦,耸脊朱户的地方色彩。一九八四年间又大规模地重新修缮了三坊七巷,并增修了许多里坊牌楼,文人名士纷纷为之撰写格联,恢复三坊七巷昔日丰彩之盛举,一时传为美谈。
   然而,三坊七巷确实是年代久远,加上产权公有化,靠菲薄的房租来支付高昂的维修费用,实在入不敷出。坊墙歪斜、瓦漏地陷。更有随意搭盖,使三坊七巷的建筑每况愈下。在旧城改造推行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使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宅荡然无存。如何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使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在改造三坊七巷中怎样突出古代里坊的特色,确实重要。联系到三坊七巷中有三百余处的明清古宅,现存不过十之三、四,这开发三坊七巷一定要十分慎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三坊七巷的前景正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福州晚报》于1993年元月3日以整版篇幅刊出有关“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权威文章。从这版刊出的“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初步规划图》上看到“保留修复的51座古民居占地已不及原“三坊七巷”的 1/5,而且湮灭在环绕四周的高楼、商贸中心与公园之中。旧有灰瓦白墙,深宅小巷的古里坊格局也显不出构架恢宏的气势。土地招商的浪潮中,古代里坊的“活化石”似乎陷入商品经济的旋涡中。然而人们还寄希望于“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的实施中,保护祖国珍贵文物的愿望能够最终实现。
[ 本帖最后由 闽山茶客 于 09-04-23 08:25 编辑 ]
闽山茶客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