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奔腾B70论坛 >  起大早看雪柳雾凇岛空走一程 尝火锅品历史乌拉街再沐古风~

发表于 2015-01-08 21:55    IP属地:未知

土坯房篱笆寨……
   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头,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人们在用樟子圈起来的院子里打上一口水井,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建一座 粮食楼子,放摆上酱缸什么的,还可以种些青菜。院子给农家带来了生活的欢乐。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1:56    IP属地:未知

吃饭先摆四个鲜菜碟……
    在我们东北过去吃饭时,不论穷富人家,每顿饭桌子上都放上四个小碟。分别盛着咸菜丝、酱、韭菜花、葱段、蒜瓣,这种饮食习惯叫作压桌小碟。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没下来吃不上菜的一段时间里,这压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须了,它们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粮或米饭吃下去。如果四小碟不够,还可以端上来一碗酱、一把大葱、一盆野菜,吃饱饭是不难办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种是不固定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1:58    IP属地:未知

冬包豆包讲鬼怪…
    豆包就是用黄米磨成粉末做皮,里面包上红小豆类的馅用大锅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  最有趣的要数包豆包的那些夜晚了,包豆包时都要请帮手。包豆包要边包边蒸,蒸好的豆包要放在小仓房里冻着 保存起来,随吃随热,十分方便。不少人家腊月里包的豆包,能一直吃到第 二年的春天。
    包豆包要一个一个地用手捏,这是个累活,动作也单调乏味, 易使人寂寞。为了打发包豆包的漫漫长夜,大户人家往往还要请一个会讲故 事的老奶奶来,专门给包豆包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讲“瞎话”,防止大伙发 困打瞌睡。屋里的炕上,老奶奶的故事又多是“鬼怪”呀、“狐狸”呀、“老虎妈 子”呀什么的,爱听故事的姑娘、媳妇们,往往是既想听又害怕,越害怕越 想听。…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1:59    IP属地:未知

骏马驼子比车快……
    猜想,可能是说骡子劲大,骡子背上架个驮子,能驮很多东西。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2:00    IP属地:未知

索罗杆子立门外……
    索勒杆子戳门外,索勒杆子,是满族供给乌鸦神的,据说当年一群乌鸦救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称汗王后,就下令三军不许打乌鸦,其族内眷属还要在门外设立一个杆子,内放动物杂碎喂乌鸦,也谢当年救命之恩。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2:02    IP属地:未知

狐狸皮帽子头上戴……
    可能是满族人不吃狗肉,他们冬天戴的帽子多是用狐狸皮做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2:02    IP属地:未知

两口子睡觉头朝外……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猜想,炕里一般紧挨着窗户,为防止有风吹着,头朝炕外。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2:03    IP属地:未知

马拉爬犁比车快……
    东北冬天的雪是很多的,黑龙江一般10月(公历)就开始下雪,5月偶尔还有下雪的时候。 在空旷的草原上和森林里,积雪有时有一米多厚,人在上面走不会陷进去,因为雪已经冻的异常坚硬,路上积雪也牢牢的粘在路面上,这时一种叫爬犁的交通工具就有大用处了,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拉动。所以跑起来肯定比马车要快。爬犁底部有两条铁或木头的滑板,用于接触雪面,前面是一匹马拉着。马的蹄子也要打铁掌,才能不在路面上打滑。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8 22:07    IP属地:未知

儿媳妇穿错公公鞋……
    原来,这个风俗的来源和起因同东北民间的居室有关。冬日里忙完了屋里屋外的活儿,一家人往往是媳妇、大姑子、小姑子、婆婆们团团围坐在一起,烤火盆、讲“瞎话”(民间传说故事)、纳鞋底子。
  这时,外边一有啥事,如来客了要去开门,鸡飞到酱缸上,家雀钻进咸菜坛子,老母猪拱了菜园子……都要去个人赶一赶,这个差事由谁干?往往是媳妇。
  由于这类事往往是下地麻溜办一办,然后还得麻溜回到炕上来暖和,所以媳妇往往“忙不择鞋”,炕沿底下摆着一双一双的鞋,脚碰上哪双就穿哪双。
  在关东民间,凡上了岁数的老公公,往往常年呆在家里,坐在炕头上抽烟。他穿的鞋,多是家里人穿剩下的旧鞋子,鞋后跟已踩平,鞋口又松又大,就像“拖鞋”一样。而且,老汉们又多是很俭朴的人,家里的旧鞋子,他们往往拿来剪去后面的鞋帮,做成拖鞋一般,以便穿出穿进方便一些。这样的鞋,不要说穿,就是看起来也顺脚。再加上公公的鞋常年扔在炕沿底下,不光媳妇,别的人谁赶上谁“趿拉”(东北土话:顺便穿穿的意思),因为方便、可脚。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01-09 04:47    IP属地:未知

弹嘎拉哈决胜败……
    “嗄拉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珍儿、轮儿。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执鸡毛键或石球及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抛,按一定规则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复将键等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
  “嗄拉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背儿、珍儿、轮。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执鸡毛键或石球及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抛,按一定规则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复将键等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