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4-11 23:24 IP属地:未知
使人永生的怀抱 1984年4月4日早晨。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一如往常,在办公室埋头于工作,突然接到报告说,老革命战士吴白龙同志由于意外的事,生命垂危,送进了医院。
这是万万没料到的事,亲爱的金正日同志难以置信,于是忧心忡忡地立即打电话给吴白龙同志住进的医院再次确认,是否属实。
金正日同志了解到:平时身体那么健壮的吴白龙,突然在那天拂晓失去知觉。金正日同志说,一定要想尽办法救活他,只要能让他复苏,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
遵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医院里由得力的医生组成了治疗组,开始了使病人复苏的紧张的抢救工作。
然而,病人始终未能解脱昏迷状态。脉搏几乎诊不出来,呼吸声也变得细微难辨了。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几乎每隔30分钟就亲自打电话来问病人的情况。
每当打来电话的时候,医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不能向他做可喜的报告而难过,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当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第6次打来电话,又听到病人尚未复苏的报告,便说,现在金日成同志连饭也不用,只等吴白龙同志复苏的报告。
“我们决定,在吴白龙同志复苏之前不举行任何会议。因此,预定今天举行的***会议也推后了。主席也同意这么做。所以一定要采取坚决的措施让病人复苏。盼望你们报来可喜的消息。”
医院的负责干部听着他的话,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殷切的心情,一再决心要竭尽全力使病人好转。
抢救病人的工作继续下去,但是病人的状态毫无变化。
每当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打电话来问,医务人员就不得不痛心地向他报告同样的情况。
当他第8次打电话来的时候,医院的干部拿起了话筒,但不知怎样回答才好,犹豫了一阵。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恳切地说:
“要尽一切手段和办法,无论如何也要使病人恢复知觉。哪怕病人变成残废也要保住他的性命。
“只要吴白龙同志活着,就是坐着不动,对我们党就是一份力量。”
接到电话的干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是的,正因为有这种热爱与信任,我们的革命战士就永远跟着党走,我们的党就战无不胜!
从当天的早晨直到半夜,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竟打来了11次电话,第二天清早起又接连打来6次电话,了解病情,采取了可能采取的一切措施。
由于他倾注一切热情的关照,给徘徊于死亡线上的病人总算延长了瞬息的生命。
吴白龙同志昏迷不醒的第三天,4月6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百忙中又亲自给医院打了几次电话,并为使病人复苏,呕心沥血。这时他接到由医院打来的吴白龙同志的病情稍有好转的报告。
他非常高兴,立即把情况报告主席后,便来到了医院,那是将近夜里11点的时候。
到了医院,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径直来到病房,悄悄地坐在吴白龙同志的床边,握住仍在昏迷状态的病人的手,用低哑的声音说:
“吴白龙同志!我来了。”
但病人毫无反应。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亲手诊诊病人的脉搏,摩摩手脚。然后把耳朵贴在病人的心口上静听心脏的跳动声。
手脚变凉,只能勉强感觉到脉搏微微跳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心痛欲裂,他反复地大声呼叫病人的名字:
“吴白龙同志!你绝不能死啊。你听见了我的话吗?”
老战士的女儿一直噙着眼泪抑制着自己,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把脸投到父亲的怀里焦急地喊道:
“爸爸!你为什么不应声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就是一刻也好,看看是谁来啦……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这句喊声给昏迷的病人注入了超人的力量,病人鼓起了最后的气力,突然睁开了眼睛。
吴白龙同志振起精神挣扎着,好像认出了在他面前的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他的眼里浸出泪珠。
他挣扎着要起来,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瞬间,老战士闭上了眼睛。这就是他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最后的问候,从此永诀了。
4月7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同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一起来到安放灵柩的栖獐俱乐部吊唁。
场内奏起了悲壮的哀乐,金正日同志走到吴白龙同志灵前致哀之后,久久地望着死者的面容。
他抑制不住悲痛,一再把手绢拿到眼角去。
过了一阵,他到了休息室仍禁不住痛惜之情,说:
“怎么这样突然地离去了呢。”
然后,又一次把手绢拿到眼角去,用嘶哑的声音接着说:
“要是因长期患病离开了我们身边,也许不会这样心痛啊。”
瞬间,在场的抗日大战时期的革命战友们和遗属们遏止不住涌出的眼泪,痛哭流涕,就像水渠决了口一样。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安慰遗属们不要太伤心,他说:
“我们心里这样难过,我们领袖该多么悲痛啊?
“我们采取了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恐怕还是没尽到诚意吧。”
遗属们听他这么说,不知如何是好。
“不是,不是那样。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您赐予的恩情是无可比拟的,您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他握着哽咽着说这番话的死者儿子的手有力地说:
“不要太伤心啦。失去勇气是不行的。只要依靠领袖和党活下去就行。今后如遇难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来找我好了。
“父亲是无限忠于领袖的优秀的革命家。要接父亲的班忠于党和革命。”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给予吴白龙同志父子两代的恩情,是如此深厚、宏大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