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2-21 17:24 IP属地:未知
就改进思路来说,歼-6 I 类似米格-19SV,歼-6 II/III 则接近后来的 SM-12(那个进气道改进无疑是参考了正在仿制的米格-21),新歼-6 甲则基本上相当于米格-19P 挂 K-13 的改型。然而就改进效果来说,我们对歼-6 的改进却难以令人满意。米格-19SV 可以跃升到 20,740 米,而歼-6 III 进行了较大改进仍无法达到动升限 20,000 米的指标。米格-19SVK 因为升限仅提高数百米而被放弃,而歼-6 III 的静升限指标仅比歼-6 的使用升限高 500 米,仍难以实现。这当中有一个客观原因是,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如苏联产品,而拿来比较的都是理论值,而非国产产品的实际水平,因此看起来我们的改进获得的进步非常小。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当年的中国航空工业极其缺乏技术储备,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手段和经验——我们能够仿制先进飞机,但却没有研制先进飞机时遭遇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相当于获得了方程的解却并不知道解法,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是不现实的。看看后来的歼-7 就知道了,直到 1990 年歼-7E 问世,我们才算真正吃透了歼-7 的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在米格-19 的改进中,有一个重要领域是我们完全没有涉及、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的,就是米格-19PG/PML 的空地数据链系统。这类系统的出现意味着苏联空军/防空军已经开始实现初步的体系作战。而电子技术的差距和作战思想的落后,使得中国空军根本不可能进行这方面的改进。事实上大陆方面建立起类似的体系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