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1-12 15:16 IP属地:未知
9月20日
扎什伦布寺——道场
扎什伦布寺建于1447年,是黄教六大寺之一,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西藏的时候,就朝拜过扎什伦布寺,记忆中,这座宏伟、神秘的庙宇群静卧于山脉之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迎面而来的肃穆、庄重如一股强大的气场,令人身不由己的膜拜,用“惊艳”来形容有些轻佻,但当时心中涌出的只有这两个字。
当年一起去的一位朋友,是虔诚的佛教徒,我们从西藏回来两年后,他便去川藏交界处的一座寺庙出家成为了僧人,永远地将城市抛在身后,也永远地不会再见城市的挣扎,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一次,又来到扎什伦布寺,十几年的光阴,不知它变了没有?再一想,又觉得自己很可笑,扎什伦布寺已经664年了,与几十年相比,弹指一挥间,从前与现在是否一样又有什么重要?好像未来对我们来说,显得那么遥远,如果,你不是个佛教徒,你一定不担心你离世后的将来,因为将来好像与你没有关系,而作为佛教徒,必定知道:现在与未来息息相关。
来到西藏,总要学到点佛教的知识,即使每天耳濡目染,都能有些改善和改变吧?
缓缓走进扎什伦布寺,爬上长长的缓坡,青石板路两旁便是高高的殿宇,红漆金顶,浓郁而圣洁,在**,每座寺庙都披金带银,大部分是藏族人的供养。有人奇怪:为什么原本就赤贫的臧族人还舍得拿钱出来供养僧人和寺庙?我想:如果都不舍得付出金钱,其他的——爱、感情、慈悲……这些更宝贵、更奢侈的东西,肯舍得拿出来吗?
来到强巴佛大殿,仰望而不及的强巴佛似在云端,似笑非笑,欲说还休……如果真的有天庭,不知我将来能否一游?拜在强巴佛脚下,奉一颗虔诚的心,是否可以一吐为快?那些藏在内心深处、无法示人的、那些彷徨、矛盾、纠结、甚至是龌龊、无助的思缕是否要一一倾吐,而倾诉不是删除,过去了、做过的依然存在。
扎什伦布寺里有年轻的僧人,应该说还是孩子,乌黑的大眼睛清澈晶莹,他们的微笑是由内而外的,他们走进了佛教的世界,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与我们便不一样了。
在四百多年的老巷子里,经常看到红袍僧人飘然而过,擦肩带过的是两个世界。
站在大殿前的广场上,已经回忆不清十几年前的扎什伦布寺,但它给我的感受一直都在,即使回到城市后的这十几年,偶尔想起,仍是记忆深处的朝拜,这是一种意念和感受,而对于人,情感带来的感受记忆是最长久的。
我一直都觉得在这个城市中,自己是有那么一点另类,细想之后,发现这点另类是西藏或者西藏的本真给予我的,让我看到了人与人的不同,现代社会的症结,就在于物质生活的发达已经使很多人因智性活动的减少或因思想的日益城市化而逐渐失去了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失去了批判精神和个人的独立精神,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如何才能找回某些失去的东西,少一些精神的奴性。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有这样的困惑,是不是都太多余了?
拜佛、听经、看壁画,是如此幸福的事情,而后,沿着青石板路下山,在扎什伦布寺内散步,闻着香烛、酥油的味道,与一行人慢慢走到了山下,仿佛十多年前的人还在身边,这些美好的过程依然还在。回头望去,高高的五色经幡旗迎风而动,扎什伦布寺巍峨耸立在山腰,庙宇错落有致,宛如神仙之手点化而促。我对于人的能力多少有些悲观,总觉得一定有神灵相助才可以将寺庙建造得如此生动。有人对我的想法界定为唯心主义,在学佛之后,我不知道我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会走向何方?
朋友送了我一首诗,在扎什伦布寺,我竟然想起了这首长诗:《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在宣称:我比你更有智慧
而是在低声说:我有太多无名烦恼要去除
所以我选择学佛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在显示我过去世累积了什么福德
而是看到我往昔所造恶业多么深重
所以祈求佛菩萨慈光加披、誓愿忏除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因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虚无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处处是道场
活在当下就是在修行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的生命并非从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转化成助我成长的因缘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恩
单单想到今生有缘而为人、具备修行的能力
又有机会偶遇善知识、得以听闻佛法
就深心感动因缘不可思议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知道菩提道上尽管七倒八起
成就佛道却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