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1-17 16:03 IP属地:未知
小心翼翼的从山腰上的斜坡小路走过去,虽然路上布满了积雪,确实有些滑,但踩着前人的脚印走,也谈不上辛苦,只是行走的步子不敢迈大大,因怕滑落到下面很深的坡底。等安全走过斜坡路后,终于进入垭口上的大雪坡区。初上雪坡有些兴奋,虽然我是北方人,对雪并不陌生,虽然也曾在滑雪场上滑过雪,但还从来没有过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在形成已有千百年以上历史的超大积雪坡上行走的经历,所以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和刺激。
山腰斜坡上的路,上面有积雪,很滑:
旁边的雪坡区,这是雪坡的末端,我因是逆时针翻越垭口,所以要从雪坡的下端往上面爬。
这是雪坡的末端,通向山脚:
前进方向右边的雪山上积聚的雪,也有几十米厚:
雪坡的表面很光滑,上面覆盖着一层薄冰,阳光照射下反射出晶莹的眩光。走在上面可以脚下薄冰清脆的崩裂声,但我知道薄冰覆盖的积雪非常厚实,不存在踩破薄冰掉进冰缝或馅下去的危险,所以在雪坡上行走时只想着别滑倒,而丝毫不用担心有其他危险。雪坡的区域很大,绵延有近一公里长,因我是逆时针翻越垭口,因此是从雪坡的下端往雪坡的上面走,坡度很缓,所以虽然也是爬坡,但几乎没什么感觉,只是在雪坡上走出很远一段路后,回头看刚走过的雪坡,才意识到自己是从雪坡的下面走上来的。临近雪坡尽头,看到这片积雪是从左侧雪山的顶上蔓延下来的。在通向雪山顶的大坡上可以看到一堆堆杂乱的脚印,估计是翻越垭口的徒步者,在经过这里时,曾经试图往雪山的山顶走,但徒步客一般都不是专业登山者,也没有配备爬雪山的装备,所以这些脚印只在靠近大雪坡的区域分布着,在靠近雪山的山腰处看不到任何脚印。到了雪坡尽头,在积雪和山体之间有个很大的水坑,里面应该是融化后的雪水。因为是冬季,山上夜晚气温很低,所以坑里的积水是呈冰冻状态,这坑里的冰有多厚不得而知,估计经过的徒步客里不会有人下去探询这事。
积雪的表面,是一层薄冰:
走进雪坡区后,回望刚刚走过来的路:
走出雪坡区,已经没路可走,眼前只有一座立陡的山体。看着背夫背着我的双肩摄影包,象猴子一样在攀缘这座陡山的峭壁,我才留意到要从这陡峭的山体侧腰上,顺着碎石添塞起来的缝隙处爬到峭壁之上。峭壁很陡峭,近乎6、70度角,好在需要爬升的高度不大,不过一、二十米高,手脚并用爬上倒也不是很辛苦,只是爬的时候要稳一些,必须要踩实脚下的石头,确定石头不会松动后,才能移动手臂和另一条腿重新向上寻求新的落脚点。上了这段峭壁,终于看到挂有经幡的玛尼堆。根据经验,见到经幡和玛尼堆,基本预示着我已经到了垭口的最高处。站在垭口之上,对面的风光进入眼帘,抬眼望去,对面山下是一大片坡度稍缓的坡地,坡地尽头是积雪不多的雪山。远眺那片雪山群,估计离这里有十几公里以上,此时我还不知道自己今天要抵达的目的地是远处这片雪山的这一侧?还是要再翻越到这雪山的另一侧?但心理安慰的是,我觉得自己已经登上垭口了,那至少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已经完成大半了,并且对今天翻越的垭口,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早晨穿越乱石区时大石头多了些,虽然在雪坡上行走有些滑,虽然在爬上垭口前有段陡峭的山壁要爬上来,但总体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登上垭口后,我还想着等下完垭口给背夫1美元小费,就当是对今天顺利攀上垭口的庆祝,可等我从垭口上翻越下来时,我才知道翻越垭口的危险,不是攀上垭口这段,而是在从垭口往下翻越时。而我计划给背夫的那1美元小费,也因背夫在下垭口时的表现让我哭笑不得而取消,这些是后话,我后面会讲。
雪坡区后面的雪山:
在垭口上,堆着好多座玛尼堆,上面挂着经幡。背夫休息一会后,开始给玛尼堆加建高度。他在玛尼堆附近寻找大一些的石头,然后堆在玛尼堆的上面,看来背夫对藏传佛教的忠诚度很高。他在搬石头,我则一会回望刚爬上来的路,一会远眺下垭口后要去的方向,所以我们两人此刻都没闲着。天上阳光不错,阳光也不刺眼,视线所及之处都是深蓝的天空,没有任何云彩,垭口上又没过山风,太阳照在身上又暖烘烘的,所以在这里休息倒很安逸。
在垭口上坐了好一会,这期间从我爬上来的方向是没人再上来了,而从我要下去的方向,也就是从垭口的另一侧这会陆续上来几伙人。因从垭口上看不到垭口所在的这座山的山脚,所以看到上来的这些人时,都是突然间从石坡上冒出来,先看到他们的脑袋,然后整个身影就全现在眼前。这些顺时针穿越上来的徒步者,上到垭口后也纷纷坐下来休息,虽然我和这几伙人没语言交流,但他们上来后彼此相视一笑就已代表一切。
回看刚刚爬上来的路,PP上远处的雪山,其实就是Chhukhung(4730米)地区的雪山,从这里走到那,正常需要2、3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