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3-10-10 19:23 IP属地:未知
第二十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
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背光外缘上角的飞天着菩萨服装,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双腿并拢,两脚赤裸,姿态端庄沉稳,形象稚拙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背光内外的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戴花冠,饰耳珰,胳膊略细,衣纹密集,表现出虔诚敬奉的姿态,具有浓厚的异域气息。
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
第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
本帖最后由 ly6658 于 2023-10-10 19: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