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6-01-15 20:04 IP属地:未知
超导理论
1911年夏天,当昂纳斯的两个研究生在做低温实验时,偶然发现某些金属在极低温环境中,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大家纷纷想要揭开超导的奥秘,因为只有了解了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才能使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1955年金秋季节,巴丁与他的研究生罗伯特·施里弗,以及另一位年轻的博士利昂·库珀组成了一个探索超导现象微观机理的研究小组,开始朝这一神秘的领域进发。最终创立一套完整的超导微观理论。他们三人荣幸地分享了197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理论也以他们姓氏的头一个字母命名,称为“BCS理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都在相当低的温度范围内徘徊,1986年,从瑞士苏黎士的IBM实验室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钡镧铜氧化物的临界温度达到30K。根据BCS理论,超导最高临界温度不会超过40K,而现在却早已远远地超过了这一极限,必须寻找新的理论。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超导理论,他一反“库珀对”的常规,认为电子不是互相吸引而是互相排斥,正是这种排斥才使电子与电子挨近了,结合了。中国复旦大学的陶瑞宝也提出了一个超导的激子渗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处于超导态下的电子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这些电子形成的电子波在晶体中互相迭加,当在这晶体中通以电流时,电子就会绕过晶体中的点阵,沿电子波迭加的方向运动,不会产生阻力,由此便产生了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真正的微观机理还是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将是人类的又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