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KX基本价格在17万左右,自动舒适在18万左右,顶配在19万左右为商家与买家双赢价格。理由如下:
1、就目前国内各汽车厂商实际与中国汽车消费发展趋势而言,东风应将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作为第一要务。多年来,东风在与上汽、一汽乃至广汽等厂家的竞争中,基本处与劣势。但此状况与目前拥有车型的实际竞争力及车厂自身影响力并不对称。富康系列,毕加索,赛纳,307,每一款都是好车,且各自特点鲜明,在与其同级别车型的竞争中即使不靠前,也决不应该处在尴尬境地。有事实为证:买了这些车的车主,极少有后悔不迭、大叹上当之人。但为什么品牌的影响力就是上不去?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战略思想与营销手段的问题。为什么307在大幅调整价格之后销量直线上升,且口碑日佳?结果证明了方向的正确。只可惜这一调整,从之后的宣传口径、高层言论等诸多方面来看,只是一个应急的、被迫的战术行为而已,没有能够有力地证明东风就此在理念上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过日子型”的厂家一跃而成富有朝气、极具雄心、高瞻远瞩的顶级商家。好在,从206开始,感受到了东风实质上的改变,虽然并不强烈,虽然犹豫彷徨,但那一点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还是显露了出来。东风是不甘寂寞的,这么好的形势,这么好的市场,这么多年的积淀,这么好的支持,也不允许东风沉寂。抓住机遇,扩大影响,抢占市场,厚积薄发,应该是最明智的、第一位的选择。须知,你不抓自有人抓,等人抓完之后再想抓,恐怕已是日暮西山、残羹剩饭了。即使能有所作为,也必将付出百倍的代价。
2、战略的眼光必须有非常的手段与之匹配。就目前而言,偶认为,国内影响较大特别是合资背景的汽车厂商,实际上还都属于急功近利型。追求单车的高利润高回报,忽视长期效益。尤以南北大众为甚。大众当年也是此理念下的最大受益者。可是,请注意,是当年,而非现在。曾受益的当年是什么状况?那是国内外两个时代的差别充分表现的结果,不仅仅体现在汽车上,任何高端、新奇而又对提升生活品质有巨大现实意义的消费品都如磁铁一般吸引着国人的热情,理智的阻力远低于时代差别的诱惑。那是一个已经划入历史的阶段。现在呢?仍然没有转变思路的大众仅管新车频出,可已是四面楚歌,风光不在。广州本田凭借一款YG独占中级车鳌头多年,正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规律,适应了变化,虽然也在追求高利润,但仅仅作出一点点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调整就已经充分显现了市场规律的巨大威力。当年的换型减价,至今余利犹存。而今天的市场与观念,与本田换型减价时代又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家在飞速发展,市场在飞速发展,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飞速发展,而且趋势都是理性。那么,东风要想在这个阶段展露头角,进而打开一片天地,必须提前别人一步,彻底抛开急功近利的理念,围绕薄利多销做足文章,树立一个负责的、科学的、严谨的、人性化的商家形象。一辆车赚3万与赚1万,赚3万也许一年能卖2万辆,而且越卖人心越凉;赚1万也许一年能卖6万辆,更会出一款热一款,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3、KX对东风而言是个极好的机遇。目前,偶认为,15—20万的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车本身来讲,一是这一级别的车性价比渐趋合理;二是这一类型的车商务、家用都足够,既实用又有“面子”。从消费群体来将,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事业有成的人中,30岁左右的所占比例在增大,他们一旦具备实力,买车的选择应该不会是太保守的,但也不会太盲目,15—20万最适合。二是过去有车的一族有相当一部分到了换车的时期。原来是微型车、小型车的,再换同类型的车可能性不大,这些人大多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在车的选择上提高档次应该是主流。以前是中级车的,新车型与老车型相比明显的进步也应该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15—20万仍然应该是最佳选择。三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家里应该都到了配置第二辆车的时候了,而给刚刚成年的孩子,也渐渐学会享受的老婆配辆中级车,既不浪费又很体面。KX与同级车比较,从配置、性能等方面,确实具备与目前22/23万的车一拼的实力,而且法国车浪漫、舒适的特点也与人们新的追求方向相契合,如果将其全系列定价在19万以下,价格上与同级车形成明显差距,这必将打响东风翻身的第一仗。但如果定价在20万以上,个人认为基本是一个失败的策略。20.1万与19.8万虽然差距不大,但在大家心中,完全是两个概念。媒体拿第一款20万以下的高配置中级车做文章的就一定不在少数。
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