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守居园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正平街,原为州府衙门的后花园。其坐北向南,东西长188.55米、南北宽75.5米,占地面积14235.53平方米。它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为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园林。
绛守居园池历代俗称“隋代花园”、“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当时他为官一任,体察民情,看到风不调雨不顺,常常有旱灾威胁百姓,城池附近井水又多卤咸,既不能饮,又不可浇灌田园,于是他从距县城北30华里的“鼓堆泉”引来清凉的泉水,开了12道灌渠,大部分浇灌沿途田地,小部分流入当时刺史的“牙城”,从州衙的后面经过,流入街市和城郊,解决了人民饮水和灌溉田园的问题。
大业元年(605),炀帝的弟弟汉王谅造反,绛州薛雅和闻喜裴文安居高垣“代土建台”以拒隋军讨之,因此形成了大水池,于是,中建洄莲亭,旁植竹木花柳,故“豪王才侯”在此处建起“台亭沼池”,“袭以奇意相胜”,几经添建修饰,“居园池”的雏型便形成。
绛守居园池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维修,一千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时尚追求,形成几个大的格局和面貌,成为我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从隋唐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到宋元时期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一脉相承,形成我国北方园林的独特面貌,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特色。
隋唐时期的园林面貌已荡然无存,只能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绛州刺史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中寻觅到大概的面貌。 隋唐时期园池构建以水为主,水面积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还要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林”。园中有五个亭轩,一个堂庑和一个入园门,建筑形制都很简洁明快。
附:
钦定四库全书
绛守居园池记 唐 樊宗师 撰
元 赵仁举 注,吴师道、许谦补正。
绛即东雍,为守理所。禀参实沈分气蓄两河润,有陶唐冀遗风余思。晋韩魏之相剥剖,世说总阙其土田士人,令无硗杂扰,宜得地形胜,水施法。岂新田又蕞猥不可居?州地或自有兴废,人因得附为奢俭,将为守说致平理与?益侈心耗物害时与?自将失敦穷华,终披夷不可知。陴●孤颠跒倔,玄武踞守居割有北,自甲辛苞,大池泓横,硖旁潭中。癸次木腔,瀑三丈余,涎玉沫珠。子午梁贯,亭曰「徊涟」,虹霓雄雌,穹鞠觑蜃,碍很岛坻。淹淹萎萎,莎靡缦萝蔷,翠蔓红刺相拂缀。南连轩井阵中踊曰香承守寝晬思。西南有门曰「虎豹」。左画虎搏立,万力千气,底发彘匿地,努肩脑,口牙怏抗。雹、火、雷、风、黑,山震将合。右胡人髼,黄累珠,丹碧锦袄,身刀囊靴挝,白豹玄斑,饫距掌胛,意相得。东南有亭曰「新」,前含曰「槐」。有槐屃护,郁荫后颐。渠决决缘池西,直南折庑,赴,可宴可衙。又东渠曰「望月」。又东骞穷角池研云曰「柏」。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巉阴洽色。北俯渠憧憧来,刮级回西巽间。黄原玦天,汾水钩带。白言谒行旦艮闲,远冈青萦近楼台井闾点画察,可四时合奇士观云风霜露雨雪,所为发生收敛,赋歌诗。正东曰苍塘,蹲濒西漭望。瑶翻碧潋,光文切镂梨壑挠挠收穷。正北曰风隄,乘携左右北回股努滞捩蹴墉,衔渠歆池南楯楹景怪烛,蛟龙钩牵,宝龟灵螷,文-文-章章。阴欱垫欦,烟溃霭褧。桃李兰蕙,神君仙人,衣裳雅冶,可会脱赤热。西北曰鳌原,开咍储。虚明茫茫,嵬眼耳。可大客旅钟鼓乐,提鹇挈鹭,倡池豪渠憎乖怜围。正西曰白滨,荟深梨素女雪舞百佾,水翠披千幅。迎西引东土,长崖挟横埒。日卯酉,樵途坞径幽委虫鸟声,无人风日灯火之昼夜漏刻,诡姽绚化。大小亭饾池渠间,走池隄上,亭后前陴乘墉,如连山群峰拥地高下如原隰隄溪壑水引古自源卅里,凿高槽绝窦墉为池,沟沼渠瀑,潨潺终出,汩汩街巷,畦町阡陌间入汾。巨树木资土悍水沮,宗族盛茂,旁荫远映,锦绣交,果枝香畹,丽绝他郡。考其台亭沼池之增,盖豪王才侯袭以奇意相胜,至今过客尚往往有指可创起处。余退常吁后其能无果有不补建者。池由于炀,反者雅,文安发土筑台为拒诛,几附于污宫。水本于正平轨,病井卤生物瘠,引古沃澣人便,几附于河渠。呜呼!为附于河渠则可,为附于污宫其可。书以荐后君子。
长庆三年五月十七日。
水从西北注入园池,形成悬瀑,喷珠溅玉。水池中子午桥贯通南北,桥中一亭名曰“洄莲亭”,高高屹立,远望如观蜃景一般。池边芳草、蔷薇、翠蔓、红刺相映成辉。池南是井阵形的“轩亭”,周以直棂窗的木制回廊,“香亭”居中鳌立,与太守寝室相通。池西南有“虎豹门”与州衙相通。池东西建有“新亭”和“槐亭”。东流的渠水穿过“望月渠”,流到尽头,便是柏枝舒展、浓荫密布的“柏亭”。正东是“苍塘”,西望水面,倒映在水中的梨树林波光粼粼。正北是横贯东西的“风堤”,倚渠偎池,观望池南亭榭的栏杆楹柱倒映水中,如烛光摇曳,如蛟龙缠绕,如灵龟浮波,真是色彩斑斓。“苍塘”西北的高地叫“鳌豕原”,景色令人惊叹,开阔的天空与苍茫的佳境,配以箫声琴韵,让人赏心悦耳,忘却尘嚣。
“苍塘“西是一片茂密的梨林,这里叫“白滨”,每逢梨花盛开,如素衣女郎翩翩起舞。唐代居园池布局以水为主,原、隰、堤、谷、壑、塘等地貌单元为骨架,花木、柏槐等植物题材为主题,及少数几个供游憩的园林建筑物,构成唐代园林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特有风貌。
宋代居园池在唐代的基础上已有大的改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淹没在滚滚的尘埃中,仅从宋咸平六年(1003),绛州通判孙冲所作的《重刻绛守居园池记》中可以找到大致的轮廓。宋时园池水面大-大缩减,其时“苍塘”已淹没,园中的建筑物已由五个亭轩、一个堂庑、一个门增至十二个亭轩、一庙一门。水池上跨起高高的昂桥,池中玉立的芙蓉、穿梭的游鱼、精巧的山石构成另一番景观。难怪范仲淹在《居园池》诗中写道“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怪柏锁蛟龙,丑石斗豹虎。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静境合通仙,清阴不知暑”。建园的手法已从唐代的“自然山水园”转向“建筑山水园”。
宋代复建的园地已毁于宋末元初,明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园池又开始复建。明正德元年(1506)知州韩辙重修“洄莲亭”;正德十五年(1520)知州李文洁建“嘉禾楼”。
六角门洞的影壁上方镶嵌的四个大字,因篆书奇古怪异,多少文人墨客,专家教授望文感叹,未能辩识,至今仍是绛州十大疑谜之一,也有人认为是“紫气无疆”或“绛守无疆”,但尚无定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州李寿芝以园池遗址为基础,“缭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旧制”。经明清几代人的构建,基于对时尚的追求,“自然山水园林”又添加了“写意山水园林”的意境。
现存园池大体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寿芝重建,后经民国初年修建的风貌。 园池东西长,南北窄,一条子午梁(甬道)横贯园池南北,高高隆起,将园池分为东西两部分。整个园林根据植物花卉的不同,划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咫尺园林”将人带到写意的山水图画中。
子午梁西“洄莲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红莲翠盖飘送着藕香,在“洄莲亭”中饮酒、弈棋、抚琴,在藕乡里觉得石骨都寒,此为园地“夏景”。 绕过“洄莲亭”,园池西墙中部有一依墙而筑的重檐半亭,半亭周围广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压绿竹在风中摇曳却是另一番的意境,此为园池“冬景”。
子午梁东、嘉禾楼东有一个攒尖顶的园亭,据传是宋代富弼的“嵩巫亭”旧址,亭周广植迎春花,春暖花开时节,黄色的迎春点缀其间,笑迎游人“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与良龙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的氛围中。此为园池的“春景”。
园池东部水塘即樊宗师园池记中的“苍塘”旧址。中有“两岛”,西为“孤岛”,以木桥通岸。东为“拙亭”,曲折石堤相连,岛上筑有四角“茅亭”,当深秋时节,在一泓秋水间,金风送爽,亭周秋菊迎风独立,傲霜而开,此为园池“秋景”。 “茅亭”东北有“宴节楼”,东南有“斛律光墓”,“拙亭”北有“望月台”。
这些建筑以“借景法”大-大扩展了“咫尺园林”的意境。 明清园林,从明正德李文洁到清光绪李寿芝,几经构建,园内盛设亭台楼榭,建筑秀丽,假山耸峙,清水环绕,花卉争艳,古柏参天,曲径小桥,景色幽美,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是古代园林中有据可查、有遗迹可寻的最古老的名园,具有文物价值及园林艺术价值,是园林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园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总体规模布局、形制及池塘渠道、亭台部位尚清晰可辨。
绛守居园池,位于城内西北高垣,它是当年供州府太守和夫人及州府官员休憩游玩的地方,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隋代官家园林。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踏查绛守居园池后,于1960年在《人民日报》撰文《拨开涩雾看园池》;在日本《古代造园史》中亦有专门章节。
绛守居园池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岑参、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曾到此咏诗作赋,留有大量的文墨名联。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有“静境合通仙,消阴不知暑”的佳句赞美园池。
梁公祠。梁公名梁轨,隋代时此地的地方官。梁轨在任时,有一年此地大旱,但鼓堆泉水却无序乱流,梁轨考察地形,引余波贯牙城、兴水利、济黎民,沿路开凿十二条水渠,用来解决百姓吃水和田地灌溉,余下一小部分水流至绛州大堂后,形成一小水池,历任州官在此建亭台楼榭,便是绛守居园池的雏形。当年民间百姓深思不解,怨声载道,误视梁轨徭役和赋税加重,是赃官、贪官。在梁轨离任时,不愿目睹百姓奚落,在夜晚悄悄离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轨渠”灌阡陌,润大地,营-造-五-谷-丰登,养育了鼓水两岸的世代生灵。二百年后,百姓深感梁公恩泽大地,惠功及民之深,于是在鼓水源头渠尾大建“梁公祠”,祭祀梁轨,这个历史的误会,让人啼笑皆非,但有一条真理:“有功于民则祀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功绩将会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园池自唐代以来屡经修复,便形成现在的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名木繁卉分植其中,穿筑其间的是虎豹门,回莲亭,回莲池,半亭,香亭,嘉禾楼,望月台,宴节楼等景观。园池内曲径通幽,古朴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楼阁,错落有致。这样一座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写意山水园林,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风光。
附:
绛守居园池雅会
山西新绛县是晋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古称绛州,是晋国之古都,是水旱码头、商贾名邑、千古雄郡;是荀子、李毓秀之故里。晋文公、唐太宗、宋太祖等皆在此运筹国事,谋划天下。师旷、王通、王勃、岑参、樊宗师、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辙、富弼等文人墨客亦在此挥毫泼墨,留下灿烂乐章和不朽诗篇。
在这古老的汾河岸畔,在这美丽的古城,除了其厚重的历史、繁荣的商贸以及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及名人雅士留下的许多风流雅事。居园池雅会就是九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常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岳父薛奎为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系绛州正平古堆人,即今天新绛古堆人,因而欧阳修和绛州颇具渊源。在此留下许多世间罕见诗文,并流传下许多佳话,令人羡慕。
公元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庆历新政”施行仅仅一年,就以夭折告终。主要参与者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被诬为朋党,遭到排挤。范仲淹外放,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贬为绛州通判;欧阳修以五品谏官身份,奉使河东。此时,恰巧梅尧臣也在绛州。也许是命运使然,也许是受富弼之邀,几位政坛失意者在绛州相聚,并同游绛州“居园池”,在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居园雅会”。
当时,正值秋日,虽秋风萧瑟,凉意绵绵,但倍感清爽。园中湖光山色,景色怡人。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失意惆怅早被这爽凉的秋风和眼前的美景驱之九霄云外了,留下的是触景感怀和风韵浪漫的雅事。
望着莲池盈盈池水,听着西北高处瀑布的哗哗声,眼前翠绿的莲蓬、艳丽的荷花、莲池里欢快的金鱼、淡淡的白云,还有林间那百鸟朝凤般的鸟鸣,不由让人驻足而息,在洄莲亭把酒品茗,吟诗唱和。
此情此景,无不使人想起东晋书圣王羲之、谢安、孙绰等雅士,谈笑风生,对酒放歌,三月三兰亭雅士“修褉”集会之雅事,那流觞之曲水、那觞觞之琼液、潇洒的行书……和诗仙王维与裴迪的辋川唱和。
此时,园内菊花孕蕾,垂柳袅袅,碧池盈盈,月影斑斑洒落林间,东面茅亭一位白衣女子,长发飘飘,琴声悠扬,几位享誉宋朝的大文人洄莲亭下饮酒品茗,诗兴勃发,对月吟歌。
诗名最盛的是欧阳修,他想起唐朝前辈樊宗师的名篇《绛守居园池记》,忍不住脱口而出:
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览登周四隅。
异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出无古初。
穷荒搜幽入有无,一语诘曲百盘纡。
孰云已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
荒烟古木蔚遗墟,我来嗟祗得其余。
栢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
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蕖。
胡鬅虎搏岂足道,记录细碎何区区。
虙氏八卦画河图,禹汤皋虺暨唐虞。
岂不古奥万世模,嫉世姣巧习卑污。
以奇矫薄骇群愚,用此犹得追韩徒。
我思其人为踌躇,作诗聊谑为坐娱。
诗题为《绛守居园池》。诗中,欧阳修说自己是读到樊宗师的文-章,才知道居园池。并讥笑樊文诘曲盘纡,别人想剽袭,连句子也要先学盘庚书。
吟毕此诗,欧阳修诗兴未尽,紧接着又咏一首《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以赞美绛州山水,来酬谢在居园池中修建了嵩巫亭的富弼。
范仲淹年龄最长,官位最高,此情此景,自然才思泉涌,虽中规中矩,园中美景尽显眼前。其词题为《绛州园池》,诗曰:
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
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
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
怪柏锁蛟龙,丑石斗貙虎。
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
静境合通仙,清阴不知暑。
每与风月期,可无诗酒助。
登临问民俗,依旧陶唐古。
范诗清丽,但气势磅礴。“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寥寥十字,将一泓碧泉写得气度不凡。离开绛守居园池第二年,范仲淹便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接下来赋诗的梅尧臣(1002-1060年),虽官职最低,然而,这位小小县官的诗名却不在范仲淹、欧阳修之下,有宋诗“开山祖师”之誉,在风景如画的绛守居园池,他质朴含蓄诗风尽在绝句中,题为《寄题绛守居园池》。其诗曰:
老柏麝不食,古色侵青冥。
浅沼龙不入,秋水生浮萍。
富弼(1004-1083年)虽后世诗名不盛,却也是一方才子。范仲淹称其有“王佐之才”,其后,果然两度出任宰相,是史上有名的名臣廉吏。此时,作为地方官和东道主,自然要吟诗唱和,与友同乐。随即一首《嵩巫亭》,脱口而出。其诗曰:
平地烟霄此半分,
绣楣丹槛照清汾。
风帘暮卷秋空碧,
剩见西山数岭云。
在诗人的唱和中,月出皎洁,花香袭人,池内莲花娇艳,锦鳞跃金,池畔垂柳飘拂,栢槐苍颜,加之琴声悠扬,鸟声时鸣。习习秋风中,人醉了,诗也醉了,把酒而饮,物我皆忘,峨冠博带,仰首而歌,自然融汇于天人合一浪漫雅境中。
这是一次诗的盛宴,这是一次千年诗魁廉吏的雅会。虽不知是否有曲水流觞之盛景,但四位诗人均为时代之翘楚,可谓往来无白丁,少长咸集。四人之中,无论官职、声望还是成就,均不亚于东晋时代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不亚于绛州才子王之涣的旗亭画壁,更不逊于唐代王维的辋川唱和。
应答唱和之间,绛守居园池从樊宗师的涩文中走了出来,成为后世文人梦中的雅集之地。
后来,司马光、李垂、王恽等人也曾来过这里,风光优美的北方江南园林居园池,在这些诗人优美诗意、诗韵的浸润下,更是熠熠生辉,诗意绵绵,韵味无穷,成为一座名冠三晋驰名全国的雅园,成为古绛州千余年来,一座因诗而名、因诗而雅、底蕴深厚的文化殿堂、文化名园。
1965年5月24日,绛守居园池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景点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为“国家重点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