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3-03-24 19:26 IP属地:未知
查看 47.9W | 回复 59
三游宣化之“镇朔楼”
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3年4月19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镇朔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 、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
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
镇朔楼建于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该楼建在高8 米的墩台之上,是一座两层、通高15米的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占地952平方米。
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
镇朔楼俗称鼓楼,楼上原有漏刻、鼓角和一面直径1.5米的大 鼓, 现已不复存在。这些设施是供报时之用的。明代还没有机械钟表,报时靠日晷和刻漏,到了一定时刻,便击鼓报告城中居民。
镇朔楼东西廊下保存有碑刻5幢,刻有如下碑文:明正统十一年(144年)《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 二年(145年)《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郡修城记》、清同治”年(1865年)《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重修镇朔楼记》。碑文详细记述了宣化城和镇朔楼修建的历史和维修的状况。
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镇朔楼南北檐下各挂一巨大匾额,南匾上写“镇朔”,北匾 上写“丽憔”,当时题匾是有抗元镇北的意思。
到了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此楼已有300多年,日久天长,历经风雨,有坍塌危险,当时的宣化知府王者辅及府官多人共同发起集资修楼的举动,官民共集白银三千零九十两,用九个月的时间,把楼修复。这时楼南匾额题为“镇朔楼”,北面匾额题为“筹边览胜”。
1957年因“镇朔”二字有***少数民族之嫌,有碍于人民政府 的民族政策,所以把“镇朔楼”匾额取下。
镇朔楼上现存两块木制大匾。
一块是悬挂在楼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
另一块是悬挂在城楼上的“神京屏翰”巨型大匾,是乾隆皇帝御笔、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于上的。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1745 年)九月巡幸口外木兰围场,自多伦诺尔回京,驻跸宣化府南门外演武厅,检阅清兵,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写下了 “神京屏翰” 四个大字,意为宣化府是京都屏障,说明宣化府的重要地位。
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状态各异的出海蚊龙。图案精美,刻工精细,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4个大字,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镇朔楼古朴庄重,古姿犹存、风韵依然,是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汉民族的古老文化。
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同时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
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