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7-24 14:22 IP属地:未知
查看 8.1W | 回复 0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试评价规程发布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保险保险费率制定中,车辆安全性能已成为重要的车型定价因子。车辆安全性能作为车险行业费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直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极大的制约了车型定价的精细化发展。为此,在中国保协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的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与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保研)聚集了保险、汽车行业精英,跨界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工作组,联合开展“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安全指数)研究。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经过3年的体系研究,京渝2个联合试验基地近30款主流乘用车车型的体系验证工作,车型包括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测评经验,同时结合保险赔付数据,完成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顶层构架和体系设计。自2016年“安全指数”体系框架发布以来,中国汽研和中保研联合成立了“安全指数”管理中心,下设测试评价部、体系技术部、外联宣传部和关联应用部。
2017年7月20日,在中保协的指导下,“安全指数”管理中心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试评价规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内主要保险公司、汽车企业主要领导和媒体代表应邀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上,“安全指数”研究团队向国内媒体、保险公司和车企首次公开展示了“车内乘员安全分指数”测评项目—侧面碰撞(参照美国IIHS侧面碰撞测试规范)。侧面碰撞的技术难点在于侧面碰撞不同于正面碰撞,撞击侧的吸能空间相对较少,移动壁障重量1.5T,以50km/h的速度撞击驾驶员侧面。
经过前期大量的安全指数测试摸底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优秀的车身结构设计和侧气囊、头部气帘等安全配置,前后排乘员很容易受到生存空间和头、胸部受伤的威胁。但中国市场在售车型在车身结构、侧气囊和头部气帘配置率方面还远低于国际水平。这是继2017年4月6日“安全指数”研究团队向国内首次公开展示小偏置(参照美国IIHS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规范)测试项目后,又一次重要的公开测评试验。
安全指数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以汽车保险视角,围绕车险事故中“车损”、“人伤”,开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性四个分指数研究工作。安全指数研究将为消费者购车养车提供参考、为保险公司精确定价提供技术支撑、为整车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供输入、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提供信息。将为车险定价提供参考,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
汽车在车速较低的情况下发生碰撞或刮擦事故是日常生活的高频问题。低速事故中的车损,不同的车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会直接关系到车主在车辆保有环节的综合成本,而这些特性在购车环节中是隐性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针对该隐性特性,参照国外保险行业汽车技术研究机构通行采用的试验方式和评价规程,开展实车碰撞研究,对车辆的耐损性和维修经济性等进行信息公示,提供消费者更全面的购车和养车信息。
(二)车内乘员安全指数
汽车在中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事故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通过结合国内保险赔付情况和国外保险行业汽车技术研究机构的研究,针对保险赔付案例中人伤程度最严重,赔付风险最突出的情况:易发生乘员空间侵入的正面25%小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车顶强度,以及挥鞭伤,即颈椎过度屈伸性损伤的座椅鞭打情形等,通过实车碰撞研究,对车辆的车内乘员安全性能进行试验评价,并面向消费者进行科学的安全信息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地选车购车,通过引导需求侧促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三)车外行人安全指数
中国道路交通中人车混行十分常见,路况条件较为复杂,加之人们的道路交通法规意识不强,导致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高发。行人是弱势道路使用者,在行人保护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尽可能地减少事故发生,减轻人身伤害风险。结合中国道路安全发展现状实际,参考国际上对车辆行人保护安全性能的测试评价规范,对事故中主要的人体小腿伤害、大腿伤害和头部伤害等,对车辆的车外行人安全性能进行指数化衡量,提升全社会对道路行人的保护意识,培养行人对事故危害的认识,促进人、车、路和谐发展,是“指数”工作社会性、普惠性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