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12-10 23:42 IP属地:未知
即便是农村,许多人办喜酒也是图个喜庆。2006年,江镜镇谢塘村的小谢和小何喜结连理,喜帖上注明“不收礼金”,在村里办了个流水席,七大姑八大姨硬是拿着红包给新娘小何做见面礼,小何“坚决不收”,亲戚们说是“小意思”。回家后拆开一看,红包里有一元、两元,多的五元、十元。小何说,本来就没打算收,都是自家人,开心最重要。
》》新风俗成新压力?
家境较好的可以承担免贺礼的压力,那么家庭条件一般的呢?
2009年底披嫁衣的小王,父亲是普通职工,母亲是家庭主妇,按风俗不收贺礼,有一定经济压力。为节省成本,她就在父亲的乡下老家办了场宴席。“没花太多,商量好不收礼金。在老公老家福安,也办了一场,也不收贺礼,他觉得这样好,就沿用。”小王说。
小王说,在福清收不收贺礼,还要看各家的情况。“是默认的新风俗,但是没说一定要这么做。去年,我参加7场婚宴,有2场还是有收的。”而有的婚宴,是有选择地针对部分客人收取礼金。
》》专家:免收礼金也不该攀比
民俗专家方炳桂介绍说,如今在很多地方,结婚送礼金已经到了一个比较畸形的阶段。福清、长乐等沿海地带出现的不收贺礼的情况值得赞赏。但是,这一带又发展了新的风俗,不仅不收礼,有时宴客方反而给宾客送去礼金,而且还有攀比的趋势。方炳桂说,其实,无论是哪方送礼金,都应该做到量力而行。
(福州晚报记者 魏旸艳 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