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银滩
失业中…!
申请认证
爱卡币
帖子
黄金元老
注册 2011-01-22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2011-07-12 23:59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
仡佬族的“抢春水”
贵州遵义县一带的仡佬族每到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争先恐后地去“抢春水”。这是一个流传很久很久的民间习俗。 在仡佬族人看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这一天清晨的水最为洁净。抢先得到这一天的净水,是最吉利、最能体现勤劳、勇敢、能吃苦的表现。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抢春水”。为了在立春这一天“抢春水”,在前一天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譬如,要将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要准备好鞭炮,以便欢庆自家抢到了春水。更重要的是选定好去“抢春水”的人。如果家中有未婚的小伙子或姑娘,就不必费心,只要从他们中选准一位去抢就行了。要是家中无有未婚的男女,那就要从亲戚家或邻居中借一位未婚的小伙子或姑娘来担任此项重任。被借来的未婚男或女,要在前一天请到家中来住宿,以便第二天出发去抢春水。 这里所说的“抢”,不是那种风风火火的行为,而是在静悄悄中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春水。在立春的破晓时分,担负着“抢春水”重任的人就静悄悄地起床,提着水桶迈着静悄悄的脚步来到泉水边,然后再静悄悄地用水瓢舀水,不能弄出声响来,防止惊动了“春水”,抢不到最为纯净的春水。每个抢春水的人要舀12舀子春水,若是闰月就舀13舀子春水。在泉水边最先舀完春水的人,就大声呼喊:“我抢到春水啦!”紧接着抢到春水的这家就开始燃放鞭炮。最先抢到春水的人,被村寨尊为最风光、最体面的勤劳、勇敢的人。 这时各家各户都纷纷到泉水边提水或担水,在将这些春水烧开,泡茶。待到全家人都起床后,每人都要喝一碗春水泡的茶,为全家人祈福。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发表于 2011-07-13 00:00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的“寻保佑”风俗
仡佬族是个人数较少的民族,目前仅有40多万人,为了民族的繁衍,他们很重视婴儿的出生和成长。在婴儿出生后,常常是将第一位进入产妇家的成年男人或女人视为婴儿的保护人。在仡佬族的传统观念里,为了使婴儿健康地成长,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和福气来驱邪避灾。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将第一位见到婴儿的外人尊为“保爷”或“保娘”。 这种“寻保佑”的做法,也是有目标、有预约的,譬如请族人、亲属或至近的朋友到产妇家来作为“保护人”。当作为“保护人”的“保爷”或“保娘”,来到婴儿家后,家庭主人抱过婴儿来向他(她)行叩拜礼,并请“保爷”或“保娘”为婴儿取个名字。给婴儿取好名字后,“保护人”要说几句祝福婴儿长命百岁、聪明伶俐、前途远大之类的吉祥话,表示对婴儿的祝福与祈盼。事后,家庭主人要以酒肉款待“保护人”,而“保护人”也要给婴儿一些礼物回赠。这就意味着真正确立的“保佑”关系,此后,婴儿长大后就将“保佑”他的“保爷”或“保娘”视为自己的干爹或干妈一样对待,逢年过节都要去拜会。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发表于 2011-07-13 00:01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风趣的婚恋俗
仡佬族青年男女婚姻自已作主,不用媒人串针引线,只是在婚恋过程中,要经过许多道充满情趣的习俗,颇为独特。 扔树叶。仡佬族的青年男女经多次交往有情之后,便会摘下榕树叶子,用角帕包着朝对方扔过去,这意味着爱情像榕树那样万古长春。接着,小伙子就会用红布包着一双筷子去姑娘家求亲。 盘新郎。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对姑娘父亲提出:“我要到你家喝酒了”并随身带来了酒壶,姑娘父亲如同意这门亲事,便答应道:“要喝就喝吧!”大家围桌而坐,姑娘的父母、兄嫂摆上酒菜,一边喝酒一边盘问小伙子的具体情况,小伙子须小心谨慎回答,并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丢布礼。小伙子身穿礼装、打份一新,手中拿着一段兰色的布匹,到新娘家中。新娘迎出门来。这时,新郎要远远地将布匹扔向新娘,新娘的伴娘便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意味着新郎可以接新娘回去了。 泼冷水。居住在贵州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同胞在迎亲时,不论春夏秋冬,双方亲家必须准备一盆冷水放在门后,等到媒人一踏进门坎立即将冷水迎头泼去,据称这样可以去掉霉气,夫妻便和睦亲顺。一般情况下新娘打一把纸伞,由接亲人送新娘步行同往男方家中。 抢鸡礼。在黔西北的仡佬族迎亲这天,新郎披红挂绿,骑马去迎接,有四位伴郎相陪而去,其中两人手提酒肉礼物,另两人肩扛竹扫帚,所提的礼称之为“鸡礼”。途中女方派出几位壮汉栏路“抢礼”,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它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与指望新郎家这点礼物。这一习俗,称为“抢鸡礼”。 打新郎。在新郎到新娘家迎亲途中,新娘寨子里的男女,各执一束青草在寨门等候,当他们看到新郎来到时,便争先恐后地上前就打,名日“打亲”,这一习俗意为打掉是非口舌,祝婚后恩爱和睦,在“打亲”中,新郎不得还手,这时只能由两位拿竹扫帚的青年前去掩护,等新郎跨进新娘的家门,“打亲”便结束。这时,新娘家便拿酒招待新郎,新郎新娘便互敬恩爱酒。 三换鞋。新娘出嫁的这天,要换三双鞋子:早上起床后,穿一双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子,到了男方家大门口,还要再换一双鞋。三次换鞋,意味着新娘自出生以来,直到夫家,心地始终纯净,贞洁。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发表于 2011-07-13 00:02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喂树、舞狮和打花龙的风情
仡佬族有许多颇为有趣的民俗风情与娱乐活动。 喂树。又名祭树,或“拜树”,这是仡佬族一项特殊的年节活动,仡佬族把自己的年节“仡佬年”定于农历三月初三,喂树起源于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的崇拜。族年的第一个虎日,村寨都备足肉、酒、鱼以及糯米饭等供品,带着鞭炮上山拜树。们选择粗壮的大树焚香跪拜,并给“喂”祭品。喂树的方法十分有趣,一人用刀在树皮上砍上三个口子,另一个人在缺口处,“喂”些肉、酒、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起来,并给树除草、培土,还对树说些吉利的话,他们在果树面前,则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预祝它结要累累。喂树结束后,众人欢聚,尽情畅饮。 舞狮。这是仡佬族民间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它诙谐幽默,滑稽可笑,动作灵活,形象生动,表演惊险,令人怦然心动,因此有着鲜明的杂技艺术特色。 舞狮是在高度十多米的高台上举行,高台是用八到十二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舞狮者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余人,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全靠熟练的攀登动作与高超的技巧。先是由两人扮演狮子,另两人装扮孙猴与笑脸和尚,有时还同时出场小狮子、孙猴与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攀上高台,直到顶端。上攀中,有正上、倒上、翻上、直上、穿上、一正一倒向上,穿绕桌子螺旋上等。有时,要连续表演达四、五个小时,其表演名目有“冲天倒立”、“鳌鱼吃酒”、“蛤蟆抱崽”、“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以及“旋风车”、“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等。 打花龙。这是仡佬族民间的体育游戏活动之一。“花龙”是在篾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它时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打花龙比寨时,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当接到手后再抛出,看谁次数多少,来决定优胜者是谁。由于争抢激烈,也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寨时间,故场面十分热闹而激烈,往往是最有耐力、最有机敏的参赛者,容易获得最好成绩,而受到全村寨人的阵阵喝彩。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仡佬族的吃虫节
仡老族,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过去有称“鸠僚”、“仡僚”、“葛僚”、“革僚”等不同的说法。仡老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很多。如每年农历六月二日要过别开生面的“吃虫节”就很有趣。所谓吃虫节,就是吃蝗虫。为什么要吃蝗虫呢?这还有一个传说呢。古时候,仡老族所居住的地方经常发生蝗灾,蝗虫一起呀遮天蔽日,转眼间地里的庄稼叶子都被啃个精光,因而颗粒无收,使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话说这一年六月二日又起了蝗虫,田娘家的庄稼让蝗虫啃光了,望着光秃秃的庄稼,田娘绝望了。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她想带孩子回娘家求助,可带什么礼物呢?不能空手回娘家呀,田娘正发愁呢,孩子从地里捉回一包子蝗虫回来喂小鸡。田娘看了灵机一动,这蝗虫鸡能吃,人能不能吃呢?于是她炒了一盘,亲自品尝,感到味道很鲜美。于是,她和孩子一起用网抄子捉了一袋子蝗虫,炒熟了带回娘家,大家一尝都说好吃。这事很快就传扬开去,从此家家逮蝗虫,人人吃蝗虫,人吃了充饥,鸡吃了下的蛋个儿大。这样,蝗虫少了,庄稼丰收有望了。于是,乡亲们就把六月二日着一天定为吃虫节。 后人为纪念田娘的灭蝗创收精神,特意为她盖了一个吃虫庙。每年六月初二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到地里捉蝗虫,或煮或炸或炒或烧或炮(读bao,一种烹饪方法,在旺火上急炒。)都行。总之,都变着样儿吃蝗虫。这一天,大家都到吃虫庙前参加纪念活动,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还要排着长队到田里巡视,一边走一边抓蝗虫,还要在地里插上洒着鸡血的小白旗,以驱赶蝗虫。这一天,年轻的媳妇都要带着孩子回娘家,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捉蝗虫,作为礼物带回娘家。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发表于 2011-07-13 00:03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的拜树节
绿树是制造水分、净化空气的摇篮。果树还能给人结出各种水果。仡佬族把树看作神,自觉地崇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都要过拜树节。届时,各家都要备酒、备肉、红纸、鞭炮,到村里分成若干小组,带着酒肉等供品,抗着锄头,带着柴刀,由近而远、由山下而山上地逐棵拜树。拜树前先放四响鞭炮,向树神报告拜年的喜讯,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粗大的古树接受大家的礼拜。一边拜树,一边问树:“今年结的果子长的大不大?产的多不多?”另一个人答:“又大又多!”接着,问树人用刀往树干上砍一刀,再问:“果子甜不甜?脆不脆?”,一人答道:“又甜又脆!”问树人又砍一刀,再问:“果子落不落?掉不掉果?”答话人答:“不落不掉!”问话人又砍下最后第三刀。仡佬族人把这三刀砍出的口子当作树神之嘴,大伙七手八脚地给树神抹饭抹肉,还要往树身上喷酒,以示孝敬。仡佬族以树为神,也是爱崇树、惜树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爱树、植树,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大大提高。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发表于 2011-07-13 00:04 IP属地:未知
仡佬族年节骂灶王
与许多民族在年时敬奉灶神的传统习俗不同,仡佬族年节不祭神灶而还要大骂灶王,这是怎么一回事。 据仡佬族长者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仡佬族的一老人家看家管火,当年终来临时,灶神便上天向玉皇回报,说尽这老人家的坏事,而对好事则全不讲。玉皇听后大怒,便让雷神下凡,霹打这家主人。一位聪明的仡佬人,在天神指点下,故意在缸里丢几颗米粒,灶王见后,便有把柄可说,玉皇听后,更是怒火万丈,决定霹死这家仡佬人。天神见灶王不在,即叫这家人迅速把米从缸中取出,换上几颗小白石子,见灶王带领着雷神来到,便对雷神说,要否实地调查一下后再动手霹人,在旁边的灶王说:“我早看清楚了,还调查什么?”雷神半信半疑地便伸手从缸里取出一颗比米粒大的东西,放进嘴里一咬,竟把一颗前牙给蹦掉了;再伸手一模,都是一些小石子,性子大的雷神这下火爆了,怒气冲冲地使劲给灶王打了一记耳光,灶王冷不提防,顿觉耳根发热、发麻,不久耳便聋了,也听不见声音了,从此不再随便向玉皇乱说仡佬人的坏话了。仡佬族同胞十分感恩雷神,并对灶神以往只报忧不报喜的行为,心中仍有遗恨与气愤。因此每逢春节供奉诸神时,他们不给灶神供祭品,有时还说几声骂话出气,虽节日时有些人家还贴有灶王的神像, 那也只是做个样子罢了。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发表于 2011-07-13 00:05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大董519
黄金长老
注册 2011-06-16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2011-07-13 00:06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