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纳智捷大7 MPV论坛 >  转帖:纳智捷的前生后事(有感于坛子里全是托文)

发表于 2014-02-13 14:54    IP属地:未知

查看 155.4W | 回复 38
转帖:纳智捷的前生后事(有感于坛子里全是托文)
借壳生蛋,还是自主原创:纳智捷的身世(1)



[原创] 2011-09-27 文章评分:

点击量:14460 *****


分享到:



华丽电子包装下的Luxgen纳智捷,究竟源自何方?
(留意界面左下角的任务栏,还有时间显示的弧形界面,HTC Android用户可能会觉得很熟悉;事实上,纳智捷的IT部分基本是外包给HTC了)
*****
^^^^^^^^^^^^^^^本大猫写在前头的絮絮叨叨,不喜勿入的分割线^^^^^^^^^^^^^^^^^^
前两天晚上看到YYP新近一篇博文里提及,厂方关于纳智捷所用平台的技术来源语焉不详。
是借壳生蛋,还是纯粹原创?这确实是个问题。
本想简单扼要勾勒下裕隆这台SUV的身世,就像上篇讨论科帕奇的平台“血统”问题。可是越是深入,有趣的问题越多,把脑海里原先零散的一点点碎片串联起来。隐藏在那些看似古旧、呆板的车型背后的故事吸引着我,于是越写越长,直到连着两个晚上都搭了进去。明儿一早还有会,伤不起啊……
考虑到这篇文涉及的内容既琐碎又冗长,所以分章节连载。各章之间有前后关联,但也可独立成篇。所以只对某一部分感兴趣的看官,可以直接浏览感兴趣的部分,不必在一页纸里来回翻找。本文章目如下:
引子:巧妇难为无壳之蛋
第一部分:壳在何方
第二部分:选择的困惑
第三部分:盘根错节的厂商背景
第四部分: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发动机、变速箱
结语:全球化下的蛋
顺带申明,我不是“惟血统论”者,也从未亲身体验过纳智捷。正如上篇讨论科帕奇是否韩国车的主题一样,这篇文仅试图讨论纳智捷车型的技术渊源,而不涉及其实际的驾驶表现。
此外,本文所引用图片均来自Googl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引子:巧妇难为无壳之蛋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虽然纳智捷品牌的母公司,裕隆集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伊始即开始涉足整车制造,并在八十年代推出台湾第一辆自力研发生产的小轿车“飞羚101”,但囿于自身有限的研发能力,以及台岛相对狭窄的本地市场无法支撑自我品牌长期且持续盈利、发展,所以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裕隆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和日产、三菱、通用、大众(福斯)的本地化研发与代理经销方面。
这就意味着,当裕隆于2007年再次筹划创立自主品牌时,其研发历史——这个时间链条已经断裂了有相当一段时间;其自主研发能力,也不足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推出全新的车型(2007年筹划;2008年5月成立纳智捷公司;2009年1月发布纳智捷品牌;2009年9月发布第一款纳智捷MPV)。
飞羚101(1986年飞羚101发售时的电视广告)
*****
飞羚101下线(右图威利是裕隆旗下的客货车)
*****
裕隆旗下的中华汽车有着多年合资生产的经验,非常擅长将引进车型进行本地化的二次改造,也就是“借壳生蛋”。由于中华引进的是整车技术和生产线,而非品牌,所以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车型往往被冠以中华旗下的自主品牌。
国内消费者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华根据三菱1995年发布的第七代Lancer改造而成的中华蓝瑟。这款车于1996年开始在台岛发售。七年之后,也就是2003年,中华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合资的东南汽车推出的第一款轿车,就是中华版蓝瑟——菱帅,悬挂东南车标。当时三菱尚未入股,直到2006年中华汽车将东南25%的股权转让给三菱。
BTW: 中华一向喜欢在品牌/车型名称上玩拼贴游戏,菱帅Lioncel如此,纳智捷Luxgen也如此
一点题外话:也有本地二次改造后贴原厂牌的例子,比如一汽大众的新宝来plus上海大众的朗逸;而现在很流行的合资品牌孵化一个“自主品牌”的做法,比如广本的理念、通用的宝骏,其实和当年裕隆/中华玩惯的手法差不多,都是把引进的外资车型进行二次改造,挂上自有品牌。当然,二者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是截然不同,相似的是技术层面上的处理模式。
*****
这是九代Galant被中华改造过之后的版本,Grunder,仍然贴三菱厂牌
*****
这两个就不那么混脸熟
Yue Loong Sunny 1.3DX
裕隆速利1.3DX
*****
Yulon_Arex_GLi_1800cc
裕隆精兵GLi 1800cc手波左舵,1994年款

*****
另外一个不为注意的背景,是2005年裕隆与通用合资,成立Yulon General Motors Ltd.裕隆通用股份有限公司,全面代理通用旗下品牌,并急剧扩张经销商网络,覆盖Cadillac、Opel、Buick三大品牌,没想到业绩不佳,亏损惨重。连续三年的巨额亏损几乎拖垮了整个裕隆集团。
这时候,裕隆的二代掌门严凯泰开始筹划重建自主品牌,试图借此摆脱危机。然而,此时裕隆的资金状况、技术储备,以及市场压力,都不允许裕隆像当年研发飞羚101那样,花上五六年时间从容地自主研发一个全新车型。况且,裕隆需要的是一个衍生能力很强的通用化平台,而非单一车型平台。
所有这些因素累加起来,意味着裕隆重建自主品牌的发端,必然是引入一个成熟的平台,借壳生蛋。
第一部分:壳在何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到五十年代。
裕隆于1953年成立,成立之初以发动机等机器制造和销售为主业。四年之后,裕隆与尼桑签订合作协议;又过了三年,即1960年,裕隆将厂名中的“机器制造”替换为“汽车制造”,由此拉开裕隆至今逾半个世纪的轿车/客货车的制造历程。
裕隆与日产多年的合作关系,很自然地使后者成为前者寻求技术支持的第一选择。而1999年结成的日产-雷诺联盟,意味着可供裕隆选择的车型平台种类更多。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认为纳智捷的平台来源或日产,或雷诺。从日产-雷诺联盟这个角度来看,两个说法都不能算错。因此,如果现在把纳智捷平台的谜底揭开,任谁也不会对它的身份感到惊讶。
那就是雷诺第四代Espace(四代于2002年发布,这张图是2006年中期改款后的车型,只有细微变化)
*****
第四代Espace发布于2002年巴黎车展,次年上市。因此各处资料里有称其为2002年款或2003年款的情况均存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4:55    IP属地:未知

第二部分 选择的困惑
为何是雷诺Espace?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纳智捷品牌推出的背景之一,是裕隆集团自身的市场困局。“时间紧、任务重”,也就有了引进平台,二次开发新车型的举动。那么选择这样一个平台的标准有哪些?
我想,至少有以下三项:
首先,通用性
浸淫汽车制造业逾半个世纪的裕隆当然很清楚,纳智捷这样一个本地品牌,作为市场的后来者,没有精准的针对性和足够的覆盖面是无法立足的。
针对性是什么?面对目标客户的潜在需求,突出产品特点,精准营销。纳智捷在这点上以高度智能化、IT化的特点以应对,主打高度丰富的电子装备和互联应用。这种取向,既是基于台岛自身在IT业的产业基础,也是考虑到两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偏好。这不是本文讨论重点,揭过不提。
覆盖面是什么?就一个汽车品牌来说,除非是那些历史悠久、品牌声誉素著、技术积累雄厚的品牌,大多数的平民车厂,都需要三种最基本的车型:Sedan三厢轿车、SUV多功能运动车、MPV多人乘用车。显然,对后来者而言,路虎、牧马人、莲花,这样专精越野车或跑车的厂牌,并非理想的发展模板。君不见这几个厂牌,或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辗转飘零、屡易东家,委身阿三甚至大马?这样的遭遇足能说明问题。
所以,裕隆一开始就确定了以一个平台覆盖三种车型的方针;同时,通过调整轴距、轮距等尺寸,分别覆盖B/C两级车型市场;换言之,裕隆是要“以一敌六”,用一个平台衍生出六款车型。没有如此数量的车型支撑,很难想象裕隆有底气给杭州厂区定下一期一阶段12万辆,一期24万辆,远期48万辆的产能指标。
第二,可承受性
这里的可承受性指三方面:裕隆为平台技术引进支付价格的可承受性、制造成本的可承受性、消费者对售价的可承受性。
这三方面叠加起来,意味着:
a. 平台本身的设计高度完善,减少二次设计所需工作量——裕隆搞出纳智捷这么一个车来,是要求它立竿见影能够盈利的,不是养在集团里慢慢培育的——从07年筹划、08年签约杭州萧山工业区并成立纳智捷公司,到09年初发布品牌,9月即发布新车……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中间包括了引进平台谈判、二次设计、寻求相应配套商和供应商、整合、组建/完善生产线、整车批量生产……可谓神速。如果对原始设计作大幅改动,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成本,都超出裕隆的承受范围,也违背它的初衷
b. 平台不可能是国外车厂最新研发的成果,一来价格高昂,二来很可能连带附加条件,三来车厂未必愿意转让最新技术
c. 平台所需工艺水准和材料规格要求不可太高,否则生产线上大批设备需要相应升级,技术工人需要重新培训,更不必说高强度钢板本身的材料成本上涨以及连带的工艺成本
d. 控制好以上三方面,才能确保有效控制整车在机械方面投入的成本,从而为电子装备——纳智捷最重要的卖点——留出充足的成本空间。况且,只有依靠成本控制,才能把握住新兴品牌的大杀器——性价比。这恰恰是众多新兴品牌潜在消费者最看重的一条。
第三,够大
也许是看惯了国内自主品牌始终厮杀于10/15万以下的价格区间内,而且绝大多数自主车厂都能把自家的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见各家在这方面的产品线之长、竞争之激烈。长久以来,似乎只有长城在SUV市场里为自主品牌杀出一条血路,但其根本是建立在足够低廉的价格区间这样一个基础上。而反观自主品牌“向上”突围的努力,暂时都受到了挫败,比如瑞麒G5推出2012年款时指导价大幅下调,达数万之多。又比如长城H6,则干脆在上市伊始,就放弃了向上突破自主品牌价格天花板的努力,继续维持传统定价,也就是10万元上下这个区段。
纳智捷选择直接交锋。其MPV售价79.8万新台币-106.8万新台币;SUV售价83.8-114.8万新台币。这个价格直面奥德赛、CRV高配、汉兰达低配等等这些该级别内的顶尖高手。如果尺寸上就先输了一头,恐怕很难留住关注性价比的客户
当然,空间大只是一方面。对于一个品牌而言,进入市场的第一台车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知。就像很多不太关心汽车市场的消费者把QQ等同于奇瑞,把桑塔纳等同于大众,把S Class等同于奔驰一样,选择高端车型切入,无疑有利于纳智捷这样一个新兴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毕竟,向下蚕食低端市场,远比向上突破高端市场,要来得轻松。
从裕隆自身的发展来看,它在制造和二次设计方面的积累,也能够支撑它进军中级车,乃至中高级车这个市场。比如九十年代与日产在台岛落地生产中级房车Cefiro风度,前后长达近二十年。当日本本土因为排放政策日益严苛以及产品线调整等原因,将装备3.0和2.5的高端型号相继停产之后,裕隆仍然在推出该车型的高端版本,并一直生产到2006年被Tenna天籁彻底取代为止。类似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是纳智捷进入中高级车市场的前提与后援。
此外,国人偏好大车的消费心理无论在SUV还是轿车的选择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纳智捷选择一个大尺寸、甚至尺寸“越级”的底盘,也不足为奇。
所以,够大,就成了纳智捷除了“智能化”之外的又一个敲门砖。
^^^^^^^^^^其实还有第四项的分割线^^^^^^^^^^^^
如果以上述三项标准,在日产-雷诺联盟里找,其实真正留给裕隆选择的范围很有限:太小的车型通用性不够,也不符合“够大”的原则;大一些的平台,尺寸/高级度/通用性,倒是都符合,但成本直线上升,裕隆也就无法实现其高性价比的目标。选来选去,只有降低规格标准,在保证尺寸够大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廉价的底盘。这时候,Espace进入裕隆的视野。
为何?
从尺寸上,它属于大型MPV,和VW大众Sharan、Chrysler Grand Voyager克莱斯勒大捷龙、Dodge Caravan道奇凯领、Mercedes-Benz R Class都属于一个级别;从成本可承受性上来说,前麦弗逊后拖拽臂扭转梁的结构是再简单再成熟不过,这个平台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也足够成熟;从通用性上来讲,这个结构改轿车肯定没问题,改SUV的话,只要修改前车身的设计,后车身微调即可;至于说SUV必备的四驱与拖拽臂扭转梁半独立悬挂容易冲突的问题,也并非不可克服的问题。
然而,这些很可能都比不上第四条的重要性……
那就是2003年第四代Espace上市伊始,它就被裕隆引入台湾组装生产。裕隆对这个平台已经再熟悉不过,加之这个平台恰好符合上述三项要求,成为纳智捷借壳生蛋的平台,称得上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纳智捷厂址所在和Espace在台湾厂址一对比,会发现它们恰好都在苗栗县;而Espace在台湾停产的日期,正是纳智捷公司正式成立的2008年;一年后,纳智捷MPV发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4:56    IP属地:未知

纳智捷的身世(3):盘根错节的厂商背景



[原创] 2011-09-29 文章评分:

点击量:7139 *****


分享到:


第三部分 盘根错节的厂商背景
要了解纳智捷这个“蛋”是怎么回事,有必要简要回顾下Renault Espace这个“壳”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厂商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类似上面那张宣传图的暗示,或是纳智捷宣传材料有意无意的误导,抑或是其他似是而非的猜测。
诞生于1984年的Espace,迄今已经发展出四代车型。第五代车型原本预定于2009年发布,但一直延宕至今,仍未有明确的消息。前三代的Espace,都是由法国Matra马特拉公司生产、组装,但以Renault雷诺商标发售。第四代,也就是纳智捷所用平台的这一代车型,则是彻头彻尾的雷诺设计雷诺造,与Matra并无关系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天涯还有其他几个论坛看到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帖子:
*****
首先,右上角那张Espace的图,是1997年发布的第三代Espace,而不是纳智捷所用的第四代
其二,第三代Espace是法国马特拉参与研发并由它制造的,与奥地利无关。
其三,这个作者恐怕不知道,他所谓“奥地利二手货”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曾经在湖北孝感组装过。第二代从1994年生产到1999年,第三代是1999-2003年。当时雷诺和国内合资,搞了个中国三江雷诺SRAC。后来合作终止,第四代Espace在台湾落地。
第四,马特拉公司大约在2003年就因为Avantime销售不佳而关闭了旗下的汽车制造部门。在2000年前后,雷诺将Avantime交给马特拉设计制造,以换取其放弃参与第四代Espace的研发及制造。之前三代的Espace都是由马特拉在法国Romorantin罗默朗坦的工厂制造的。
怎想马特拉把Avantime设计成一个天马行空的极致:三门Coupé MPV
*****
*****
留意其无B柱设计
*****
由于无B柱设计在侧撞和侧翻等安全方面存疑,市场对Avantime激进的造型和造车理念也不太认同,最后在仅仅生产两年后即宣告这个系列终结。Avantime有个五门掀背版的近亲,Renault Vel Satis,国内译名“威赛帝”,04/05年前后曾经少量进口过3.0 V6汽油机版本。它和Avantime还有Laguna拉古娜均属同一底盘,并于2001年同年发售。只不过Vel Satis的寿命相当长,一直生产到2009年。
虽然没有Avantime那么惊世骇俗的造型,Vel Satis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市场上仍然称得上前卫
这是中期改款后的Vel Satis,3.0 V6柴油机版本
*****
*****
至此,就澄清了一个问题:纳智捷所用的第四代Espace,虽然有部分技术沿袭自上代产品,但整车研发和制造都是由法国雷诺自力完成的。所以,纳智捷平台的来源问题,是比较清晰的。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5:00    IP属地:未知

四部分 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发动机、变速箱
接下来从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动力总成这几个方面,看看纳智捷是如何将市场上现有技术整合到这个平台上。
在逐项讨论之前,首先来看一张纳智捷发布的关于车型技术来源的图:
*****
这显然是一种诱导性很强的宣传,甚至可以称得上“诚实”的误导。理由很简单:纳智捷确实与图上列举的供应商进行合作,那些供应商也确实为上面列举的车厂提供配套,问题是,每家供应商并非只有一种产品,它供给豪华车厂高端车型的配套产品,与纳智捷所采用的部品,规格/性能都一样么?
显然,纳智捷在这里玩了个宣传的小把戏。
当然,每个车厂都多少会玩弄类似这样似是而非的机巧,比如自主品牌前些年热衷于宣传的“英国老牌跑车莲花调教”,就是一例。这张图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它澄清了纳智捷MPV/SUV那台2.2T涡轮增压的来源是Garrett盖瑞特,而非很多评论家所说的honeywell霍尼韦尔。
言归正传。
1. 避不开的前世今生
之所以没有在第三部分 厂商背景里一并交代关于Espace车型本身的前世今生,是因为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定位,更有助于理解纳智捷这几款车实际的定位。考虑到纳智捷是打算用一个平台衍生出六种车型,如果单单凭外表和尺寸来判断,恐怕很容易出现偏差。
如果暂且将上世纪五十年代VW著名的T2 Kombi和菲亚特600 Multipla放下不谈,那么,最为人熟识的现代MPV的起源,同时也是代表作,自然是Chrysler克莱斯勒Grand Voyager大捷龙、Dodge道奇Caravan凯领。相比而言,Renault雷诺Espace似乎不那么知名。其实,它不仅与大捷龙还有凯领同为现代MPV始祖,而且在研发伊始还颇有渊源。
Espace的研发,始自七十年代克莱斯勒英国分公司考文垂设计中心的设计师福格思·波洛克(如今这个设计中心属于积架)。马特拉Matra和西姆卡Simca(后者当时属于克莱斯勒法国分公司)随后参与到这个项目中。1978年,PSA雪铁龙-标致集团收购了克莱斯勒英国和法国分公司,得到了西姆卡品牌。PSA随即将Espace项目交给马特拉。PSA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这个项目既昂贵又有风险。实际上,当时PSA曾打算复兴1950年代即消失的Talbot品牌,它将和Simca分享车型、技术、生产线。但PSA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项目,而Talbot塔尔伯特品牌也没有取得成功,在1986年和Simca西姆卡品牌一道停产。PSA自己则直到十一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才借助Citroën雪铁龙Evasion和Peugeot标致806这两款大型MPV进入这一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同在1978年,Giorgetto Giugiaro乔治亚罗为蓝旗亚Lancia设计了Megagamma MPV概念车。
马特拉依然延续了与Simca的技术合作,最终于1984年以雷诺品牌推出第一代Espace(仅仅比克莱斯勒晚一年)。但一直到1988年中期改款时,才把车上大部分与Talbot/Simca合作的部件换成雷诺制品。尽管如此,底盘依然是Talbot/Simca的产品,外观仍然是Talbot风格,整车仍然由马特拉生产;雷诺更多的充当了大配套商和经销商的角色。
*****
到了1991年推出第二代Espace,雷诺才将车型内外全部更新为自家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底盘仍然未变。
*****
1997年的第三代Espace,除了更具未来感的内饰,底盘和悬架部分引入了同期的第一代Laguna相关技术,以求改善后排乘坐舒适性。不过一代Laguna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出了名的糟糕,后悬也是问题多多。这对于非常强调后悬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大型MPV来说,无疑是要命的。
*****
中置仪表,这个内饰在九十年代相当前卫
*****
雷诺在第四代Espace研发上全盘接手,马特拉退出。2003年上市之后,欧洲媒体普遍给予不错的评价。
*****
从Espace发展历程,对这个平台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a. 对于这样七座版本的大型MPV,大空间、高承载能力、舒适性、静肃性是其主要诉求;
b. 历经四代车型,Espace的底盘规格其实没有太大变化(更多的是调教上的进步),这符合其车型定位所要求舒适优先,而非操控优先;
c. Espace本身即是贴牌出身(马特拉/西姆卡研发,还有克莱斯勒的技术背景,最后由雷诺贴牌/销售),直到第四代才由雷诺接手,说明这个车型所用的工艺和技术都高度成熟,无需车厂在机械规格升级方面投入过多精力。所以Espace历次升级,都着重于外观的家族脸谱化和内饰设计、用料/工艺提升。这个思路,恰恰与纳智捷在底盘基础上重新进行内外设计的思路如出一辙。
2. 底盘/车身
从白车身看起
第四代Espace

*****
纳智捷MPV

*****
纳智捷SUV

*****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5:01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漓江桅 于 2014-2-13 15:00 发表
四部分 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发动机、变速箱
接下来从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动力总成这几个方面,看看纳智捷是如何将市场上现有技术整合到这个平台上。
在逐项讨论之前,首先来看一张纳智捷发布的关于 ...
尽管拥有现成的底盘,但从纳智捷MPV和SUV这两款车的白车身上,可以看到仍然做了很多结构性的调整。
按纳智捷官方宣传材料的说法:
*****
从图上对比,可以看出:
a. 纳智捷MPV/SUV基本保留了Espace的车身架构,比如MPV上A柱的三角窗;
b. 车底板5根横向结构梁直接继承自Espace;
c. 在Espace两条纵梁的基础上,在内侧增加了两条纵梁;
d. 新增加的两条纵梁,前端位于元宝梁处,后端至后悬扭转梁上方车身处,在此处与C柱下方的横梁(从车头方向往后数第五根,也就是最后一根)交汇,后塔顶就在其上方;
e. Espace原有两条纵梁是贯穿全车始终的,从前防撞梁底座一直到后防撞梁底座;
f. 纳智捷将这两条纵梁(也就是外侧纵梁)缩短,前端不再从前防撞梁底座开始,而是类似内侧纵梁,从元宝梁往后延伸(这点从图上看不清楚,而且单看图,很容易以为和Espace一样,还是从前防撞梁底座开始,其实不然;这点在接下来的视频截图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后端则缩短至后轮拱前的横梁(从车头方向往后数第四根);
*****
g. 车头部位变化比较大,通过纳智捷官网上的视频截图来看一下:

*****
*****
Espace作为一款MPV,车头是非常短小的。而纳智捷要利用这个平台搞SUV乃至轿车,车头的结构肯定要修改。所以,在纳智捷MPV上,就已经调整了车头的结构设计,为下一步SUV的制作奠定基础。
对比上文贴出的Espace/纳智捷MPV以及这张纳智捷SUV视频截图,可以发现,纳智捷将发动机舱整体前移。这样的话,就无法沿用原有Espace的设计。所以纳智捷在『前纵梁-前防撞梁』这个“门”形结构上方增加了一个类似的围合结构,以容纳前移的动力舱,同时作为溃缩区,也能保护其后的水箱和发动机。
h. 纳智捷在C柱之后车顶弧度下降较Espace剧烈,后者的设计主要是保证第三排乘员的头部空间;
i. 由于纳智捷只采用普通天窗而非全景天窗,所以在车顶B柱C柱之间的位置增加一根顶棚横梁。需要留意的是,雷诺的全景天窗的玻璃是用螺栓直接固定于车架上,本身即能增加车身刚性。因而纳智捷这个做法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补强”。
当然,类似这样车身结构上的改动,究竟是裕隆自力更生,还是外包给Magna之类的公司,从有限的公开资料中不得而知。
作为参考,第四代Espace在2003年参加Euro-NCAP测试时,获得总评五星的好成绩。纳智捷并未参加过Euro-NCAP的正式评测,而是委托英国Mira和德国大陆公司,参照Euro-NCAP的标准对其进行过碰撞测试,根据裕隆自己的说法,总评是四星水准。需要注意的是,Mira和大陆当时所用的标准,依然参照2009年之前的Euro-NCAP旧规程,而非新规。所以纳智捷MPV的成绩与四代Espace的碰撞测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切不可与新规颁行后的车型测试成绩相比。
*****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5:12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漓江桅 于 2014-2-13 15:01 发表
尽管拥有现成的底盘,但从纳智捷MPV和SUV这两款车的白车身上,可以看到仍然做了很多结构性的调整。
按纳智捷官方宣传材料的说法:
*****/UploadFile/FCKeditor/2011/9/29/e52e78ec-585 ...
第四部分 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发动机、变速箱(续)
3. 悬架
纳智捷和Espace一样,都是很常见的前麦弗逊,后纵臂扭转梁的结构。
Espace

*****
*****
纳智捷SUV
*****
先从前悬看起
Espace前悬

*****
纳智捷SUV前悬

*****
*****
麦弗逊的优缺点大伙儿都熟悉,比如响应直接、占用空间小、弯道侧倾大等等。但麦弗逊的用户很广,BMW一直到上代五系/三系还坚持麦花臣,保时捷也是。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不清楚纳智捷所用避震和弹簧的具体情况,所以只能就肉眼看得见的情况来谈。
相对于Espace,纳智捷前悬有两处比较明显的调整:
a. 在减震支柱和元宝梁之间增加了三根细小连杆,从连接方式和位置来看,应该是以强化前悬抗扭刚度,减少侧倾为目的;
b. 防倾杆中央形状改变,容纳传动轴。
如果对比XCP刚刚拆解的科帕奇前悬挂,同为麦花臣,科帕奇前悬的双枢轴下摇臂,明显能够增加悬挂行程。而Espace作为MPV,本来对悬挂行程就没有特别要求。纳智捷在移植悬挂时,所作的改进也只是为了减少侧倾,提升公路性能表现,而在增加悬挂行程方面并无作为。这就是MPV底盘改为SUV底盘的桎梏之一。
这种桎梏在后悬表现得更为明显。
Espace后悬

*****
纳智捷SUV后悬

*****
同样是簧震分离式的纵臂扭转梁后悬挂,纳智捷SUV为了容纳后轮驱动轴,将避震筒从减震簧后移至轮轴之前,玩了一个乾坤大挪移。
同时,为了避开驱动轴,扭力梁位置下移,减少了离地距。要知道,这可不是硬轴式整体桥悬挂——后者即使在左右轮落差很大的时候,离地距依然相对固定。对于这种半独立悬挂而言,离地距的减小无疑损害了它作为SUV的属性。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纳智捷后悬的扭力梁仍然十分靠近车轮中心,继承了Espace的特点(Espace的扭转梁几乎与车轮中心重合)。在纵臂扭转梁设计中,扭转梁越接近车轮中心,就越接近整体桥,其通过性和承载能力也越强。相对而言,扭转梁连接处接近纵臂与车身连接点的设计,更强调舒适性;扭转梁位于纵臂中部的,则偏向操控性。
这张图看得更清楚:
*****
*****
如果说有哪种悬挂最不适合作SUV的后悬挂,恐怕就是这种拖拽臂扭转梁半独立悬挂。它既不像硬轴式悬挂那样具有强悍的行程和抗冲击力,也不像多连杆式悬挂那样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也不如双叉臂那样赋予车辆良好的循迹性。除了占用车内空间小、承载能力强、易于布置底盘,很难找出别的理由来选择它。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事实上,我几乎想不起来市面上在售的SUV后悬用这个结构的。
纳智捷SUV后悬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来自一张实车图:
*****
(本段于10/08/2011重新编写并修正)
纳智捷SUV后悬上增加了一根横向止推杆,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通用曾经炒作一时的瓦特连杆。
英朗后悬瓦特连杆:

*****
虽然都属于传递横向力的连杆,但横向止推杆瓦特连杆在实际效果上仍有区别。
横向止推杆一端连接车身,一端连接车轴,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车轴(或车身)横向窜动。当车轴因颠簸而上下运动时,横向推力杆会以与车身连接的接点为轴做画圆弧的运动;如果摆动角度过大会使车轴与车身之间产生明显的横向相对运动,与下摆臂的原理类似,横向推力杆也要设计得比较长,以减小摆动角。
瓦特连杆中两根连杆的铰接点在后桥上方单独的一根横梁上,而不像横向止推杆一端连接车架,一端连接扭转梁的一侧。虽然在消除横向窜动和抵抗侧向力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效用,但用在英朗这样强调操控和运动性的掀背小车上,更重要的功用是提高过弯时外侧轮胎的贴服性。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5:12    IP属地:未知

这个视频形象地展示了瓦特连杆对于Astra在绕桩时的作用
Mercedes的A/B Class的扭力梁后悬同样有瓦特连杆结构(图为B Class后悬;请留意,B Class是带有防倾杆/横向稳定杆,而英朗后悬没有)
*****
纳智捷所用的这种标准的横向止推杆结构在硬派越野车常见的整体桥悬挂中用的非常多。
牧马人Rubicon的D44车桥
*****
*****
这辆牧马人底盘升高过,所以横向止推杆与硬轴的连接部位相应做了修改
*****
对于整体桥悬挂而言,横向止推杆的存在是必需的。原因很简单:非独立的整体桥悬挂与车身连接方式,可以近似地看作一种“悬浮”状态(这说法当然不准确,但挺形象;对比直接与车架相连的独立悬架,这个区别就很明显了);若缺少横向止推杆,那么无论是高速行驶在搓板路时底盘的贴服性,以及抗侧倾能力都会大大降低。这不是单单依靠强化防倾杆/横向稳定杆(留意横向稳定杆和横向止推杆的不同,前者就是防倾杆)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况一味强化防倾杆还会适得其反,减少悬挂行程,损害硬派越野车最看重的特性之一。
所以,无论是五连杆整体桥的牧马人,还是四连杆的普拉多,或是三连杆的吉姆尼,变化的是纵向拉杆和上拉杆,横向止推杆始终不可或缺。
由此不难发现,尽管出现在硬派越野色彩的整体桥悬挂上,但横向止推杆所强化的,恰恰是整体桥悬挂在越野之外的弱点,也就是公路操控性。换言之,纳智捷SUV增加了这根拉杆,虽然与硬派越野关系密切,但与硬派越野的性能并无关系。
悬挂小结:
基于能看见的公开材料,纳智捷SUV的悬挂在Espace的基础上做了几项结构性调整,最重要的是两项:
a. 前麦弗逊增加三根上拉杆;

b. 后悬增加横向止推杆;
这两项改进都指向同一目的:改善公路操控性。若是联系YYP在车评中对纳智捷SUV操控性能的高度评价,尤其是抗侧倾的部分,我想,除了调教之功,悬挂方面的改进和调整也可为旁证。
4. 四驱
纳智捷的四驱系统是由奥地利的Magna麦格纳协助研发的。当然,“协助研发”这是官方说法。麦格纳在动力总成和驱动系统以及重型载重汽车方面的功力属于行业顶尖。麦格纳-斯太尔的全轮驱动重型卡车也是赫赫有名。纳智捷若是整体外包给麦格纳也不奇怪。BMW的mini乡下佬就不在牛津工厂生产,而是放在麦格纳-斯太尔;同样,X3也是在那儿出产,Mercedes G Class也是从那儿诞生。
不过抛开那些名声赫赫、却未必与纳智捷SUV四驱系统有多大关系的车型不论,纳智捷SUV那套适时四驱的关键点,其实是在JTEKT那套ITCC上。
*****
*****
*****
*****
JTEKT全名JTEKT Corporation捷太格特株式会社,是光洋精工株式会社和丰田工机株式会社于2006年合并而来。ITCC,纳智捷称其为“电子式智能扭力耦合器”,其全名是智能扭矩匹配式四驱系统ITCC(Intelligent Torque Controlled Coupling)。它专为前横置发动机架构的车型设计,会根据节气门、车速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以及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等获取数据进而识别车辆行驶的状态,一旦遇上打滑路面等特殊情况,电磁离合器会迅速接合而实现前后50:50 的四驱模式。在纳智捷SUV上则同时提供了手动锁止按钮选项和自动选项。手动锁止是将前后驱动力固定在50:50;自动模式则是由四驱系统自行在100:0和50:50的前后桥扭矩输出范围内分配驱动力。
如果仅仅是单说原理可能还会让人有些陌生,ITCC实则已经大量装备在日常常见的城市SUV当中。如欧宝安德拉、起亚新索兰托、现代新胜达。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默认状态下,几乎所有驱动力都是流向前桥,此时可以将车辆视为前驱状态。但其实并非百分之百的扭力都输送给前桥,仍有一小部分流向后桥。原因是ITCC这套电磁耦合器内”还有一套用于放大电磁线圈压紧力的初级离合器和凹槽盘、钢球等部件。如果系统设计成在某个工况下完全释放离合器,那么在突然需要把大的扭矩传递给后轮时离合器将会猛然从完全释放状态变成接合状态,这会产生明显的冲击,大大降低系统的舒适度,因此正常情况下藕合器不会存在彻底的释放状态。“(引号内所引用的解释来源请点击这里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Jtekt在2008年5月发布的“DLC┸Si镀膜型电子控制4WD联轴节(ITCC)”在电磁离合器上由于采用了含有硅的仿钻结晶碳(DLC┸Si),耐用性提高到了原产品的8倍,并实现了小型轻量化。纳智捷所采用的应为此最新版本。考虑到经常有人质疑高负荷下电磁耦合四驱的耐久性,这个消息也许会提升一点潜在消费者的信心。
5. 动力总成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除了网路上随处可见的大路货之外,有关纳智捷那台2.2T增压机的详细材料。
*****
*****
雷诺在Espace上装备几款发动机都是柴油机,比如2.2dCi。雷诺也曾发售过一款2.0T的汽油机,最大马力170马力。如果纳智捷的发动机确有原型的话,雷诺这台机器的嫌疑最大。之前纳智捷也曾声称会发布三款发动机,分别是1.8T(用于低一级别的轿车)、2.0T和2.2T。
增压器是Garrett盖瑞特出品
*****
*****
至于说为什么选Garrett,因为它就是雷诺几乎所有增压发动机的配套商,无论汽油机还是柴油机。
请看下表:
*****
在表中明确地列出雷诺近三十年来所有采用Garrett增压器的车型、发动机型号、增压器型号、输出等等。
至于说那台爱信五前速自动波箱,有一个现成的选择,就是2001到2007年间装备在Renault雷诺Laguna拉古娜3.0 V6汽油机和2.2dCi柴油增压机上的那台AF33。而Espace上装备最多的就是那台2.2dCi柴油增压机。后来日产曾提供3.5 V6发动机装备Espace,匹配的也是这台波箱。
*****
*****
这台波箱既可以匹配前驱也可以匹配四驱。比如我在上篇博客里提到科帕奇的孪生兄弟雪佛兰Equinox,从2004年至今装备的就是这台波箱(前驱版通用内部编号M09,全驱版编号M45)。还有科帕奇另一个孪生兄弟Saturn土星Vue的V6版本也曾在2002-2003年间装备过。在2005年以前,这台波箱还被沃尔沃广泛用于旗下装备2.5T增压机的车型上,包括XC90、S80、S60、V50、S40、C30……覆盖了沃尔沃整条生产线。有趣的是,纳智捷曾经组织过对比测试,就把XC90搬到现场。
考虑到AF33的适配性(前驱/四驱都适用,自然吸气/增压、汽油/柴油通吃)、成熟性(广泛列装于多个品牌的多种车型,从SUV到轿车到轿跑车)、可承受性(PSA和雷诺都已开始用爱信的六前速替换AF33,已经属于过时产品,价格低廉)、耐受性(爱信产品一向耐操,而且这款波箱可承受扭矩达329Nm,完全可以承受大多数民用车上四缸增压机的扭矩),无疑是纳智捷触手可及的实际选择。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3 15:14    IP属地:未知

结语:全球化下的蛋
怎么看待纳智捷这样一款车?
鄙夷者斥之为山寨,中立者视之为拿来主义,机械美学爱好者视之为离经叛道……也许还可以举出很多诸如此类的观点。但归根结底,纳智捷最本质的特点,既不是华丽耀目的各色电子装备,也不是看似扑朔迷离的平台来源,更不是打着生活馆和Luxgen MM这样噱头的营销模式。
它,就是全球化下的一个蛋。
如今,我们面对生活电器,还有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可以坦然接受它们国际化的品牌和技术来源。只是在面对汽车时,似乎总有一种思维惯性,把我们拉向类似”血统论“、”出身论“这类不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观念陷阱里。也许是汽车相对于很多国人而言,依然是某种身份的代言,它承载了太多消费者与观者的期待,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由普通消费品所承担的文化意义。因此,当通用利用这种心理,把一个韩国车,包装成美国品牌的时候,消费者之所以愤怒,之所以感到被愚弄,其实并非单单来源于技术、规格这些理性层面的指标。他们的失落,是心理上的。他们要的不是多么优越的技术,而是具有纯粹”身份/血统“的车型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优越感。可如今,如果把挂着各国品牌的车子的配套商/供应商拉出一个列表来,又有哪一款车,可以信誓旦旦地担保,这辆车,所有的零部件,都是本地制作的?
所以说,全球化下的蛋,早已俯拾皆是。
纳智捷当然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它有悠久的乘用车制造历史,甚至比一汽还要长;它有过自主研发的历史,也有过断层;它在短短两三年内推出两三款新车型,从平台到动力总成到电子设备,不是引进就是外包或是合作;它甚至在纳智捷品牌发布前一年,就在杭州签下厂区开发协议,来大陆圈钱意图昭然若揭……如果以稍微正统一点的眼光看,过度通用化,以及缺少二次开发/改造能力的后果,使得纳智捷SUV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比如纵臂扭转梁的后悬。换言之,裕隆真的是以做手机的思路来造车:处理器、屏幕、操作系统、电池,都是现成的;只要自己整合下,找个代工厂开几套机身模具,就能任意搭配出高低端手机,甚至平板。这恐怕确实会让那些倾向于将汽车视作工业美学结晶的车迷们难以接受。
但话说回来,纳智捷本来就是裕隆谋划自救复兴的一步棋。它的出现,并非基于本田宗一郎理想化的机械与竞技狂热;它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搏出位、搏市场、搏销量的。消费者喜欢大气外观,好,我们弄一个大型MPV的平台给你;消费者喜欢SUV,没问题,套上SUV的壳儿,安上四驱;消费者喜欢奢华体验,简单,所有豪华品牌在高端车型才提供的神马全景摄像头/夜视仪/吸顶式大型液晶屏/内置硬盘/互联网应用和娱乐/高级音响/棕色和黑色全真皮内饰及座椅……市场想要什么,它们就提供什么。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的全球化,加上台湾特殊的地位及视野,使得纳智捷这个后来者居上的神话,至少在台岛得以部分实现。
既然是迎合市场,那么,全球化也算不得纳智捷的原罪。
它,不过是全球化下的一个蛋而已。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14 13:24    IP属地:未知

自己来顶贴~~看看坛子里的反应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2-21 19:24    IP属地:未知

原帖由 漓江桅 于 14-02-13 15:14 发表
结语:全球化下的蛋
怎么看待纳智捷这样一款车?
鄙夷者斥之为山寨,中立者视之为拿来主义,机械美学爱好者视之为离经叛道……也许还可以举出很多诸如此类的观点。但归根结底,纳智捷最本质的特点,既不是华 ...
顶下楼主,辛苦写得这么详细!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