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300C论坛 >  易之数,阴变于六;六王毕,四海一,初六大顺大吉!

发表于 2013-02-15 11:04    IP属地:未知

查看 38.1W | 回复 27
易之数,阴变于六;六王毕,四海一,初六大顺大吉!
《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自下往上数第一爻为“初六”
象曰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易》中的初六是指爻题名,是指六十四卦中最下位即第一爻位为阴性的爻,“初”表示六爻卦之初位,“六”表示本爻的性质属阴。[1]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04    IP属地:未知

《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因为坤卦六爻全部为“阴爻”);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06    IP属地:未知

【春节】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0    IP属地:未知

六州歌头·桃花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
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①垂杨渡,玉勒②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
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消瘦损,凭谁问?
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③,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④。
往事难追。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1    IP属地:未知

东风带着情意,先朝小小的桃枝上飞。美人红粉细腻,娇艳如痴如醉,斜倚着朱红的门扉。记得去年时,她新妆衬着芙蓉面,隐隐与桃花相映争艳,临水自怜。春天过去一半,云日融融暖,顺着斜桥回转,直到夹城西边。绿草柔软平展,马儿跑得欢,渡口垂柳翩翩,玉勒的骏马嘶鸣着驰跃争先。我认出她秀美的蛾眉,凝神一瞥的笑脸,面颊胭脂愁恨绵绵不断。当年携手共游之处,桃花依旧芳香如雾,满地落红随地步履旋舞,怨恨春光到迟暮。惜春人也消魂瘦损,又靠谁来慰问?只有桃花知心,空将清泪垂淋。旧日堂前筑巢的燕儿,随着烟雾迷蒙的春雨,又双双飞回旧居。惜春人空自衰老,年年更新的春光永远美好,但愿如梦在佳期中跟着的春天重新来到。前度刘郎今又到,昔日风流之地旧迹剩多少?桃花见此也应悲哀伤恼。只见黄昏时云霭茫茫一片,武陵溪已然看不见,往事已难以追返。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2    IP属地:未知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绍兴二十八年(1158)曾为建安县令。隆兴间,官至吏部尚书。乾道九年(1173)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其子韩□(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也有文名于当世,成就稍逊于其父。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韩元吉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黄□称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体文格,均有欧、苏之遗,不在南宋诸人下"。他不喜"纤艳"的诗和杂以"鄙俚"的歌词。曾将自己所作歌词"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焦尾集序》),自编词集1卷,题为《焦尾集》。其词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黄蓼园《蓼园诗话》)。他很眷恋北方,曾在词中写道:"梦绕神州归路"(〔水调歌头〕《寄陆务观》);"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水调歌头〕《雨花台》)。他不忘北伐抗金,多次写到"鸡鸣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有英雄迟暮,功业无成的感叹。其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陆游称赞他的作品"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祭韩无咎尚书文》)。亦有婉丽之作,如〔六州歌头〕"东风著意"等。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3    IP属地:未知

初六大顺大吉!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3    IP属地:未知






上片由桃花写到人面,下片再由人面写到桃花及花是人非的怅恨,情致缠绵婉曲。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记年时”以下由花及人,化用唐崔护人面桃花”故事,追思佳人之“新妆面”与娇红的桃花隐映。在仲春温暖的日子,转斜桥,穿夹城,驰马至垂柳渡,方始与佳 人会面相识,为她描画了幅“发报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的写真,既绘出佳人凝笑娇红的美貌,也传达出词人邂逅佳人对惊艳心情。全词是咏物与咏怀结合体,是借物抒情,借物怀人,处处与桃花关合,处处借桃花生发,将咏物、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情致婉曲缠绵,语言妩媚动人。
这个词牌大多是与悲壮激越的声情联系在一起的,如李冠(一作刘潜)的“秦之草昧”,贺铸的“少年侠气”,张孝祥的“长淮望断”。宋人程大昌早就说过:《六州歌头》本是鼓吹曲,音调悲壮,不与艳词同科(《演繁露》)。但是,韩元吉的这首《六州歌头》偏与常情相反,竟是一首典型的艳词!
这就像古时布阵打仗那样,虽有“常法”,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只要用兵者别具“运用变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妙效的。韩词那缠绵徘徊悱恻、低回往复之情,不就是通过短声促节、繁句密韵的此调而熨贴酣畅地表达出来了吗?
词题是“桃花”,但实际内容却是借桃花诉说一段香艳而哀怨的爱情故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借崔诗之韵,再引入一些有关桃花的典故、成句,构成此词的“骨架”。作者在这个骨架上加以渲染、变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现在这样娉娉的特有风姿。
开头先以春风怡荡、红桃初绽起兴。“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意可两解。一说,桃花中有一种“小桃”的特殊极品,它在正月即行开放(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因此此句解为春天刚刚来临,小桃就独得东风之惠而先行开放。另一说则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云云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鲜妍,谓其占尽一时春光之美。二说可以并存,并不妨碍对于词意的理解。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三句则佳人比花,且渐由花引人。李白《清平调词》云“云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来比人;这儿却是以人比花,——你看这朵桃花,岂非那浓施红粉、娇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
这样的写法,不仅使静物富有了人的丽质和生气,更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铺垫。于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式的回忆:“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两句,就是前两句唐诗的“翻版”。不过作者在此之后又作了大段的渲染:“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这里就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所见佳人之面容,与前两句唐诗相比更显具体细腻。而这体现了宋词(长调)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15    IP属地:未知

水龙吟⑴.瓶中桃花
疎帘不卷东风⑵,一枝⑶留取⑷春心⑸在。刘郎⑹别后,年时⑺双鬓,青青未改。冷落天涯,凄凉情绪,与花憔悴。趁⑻红云⑼一片,扶⑽侬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3-02-15 11:24    IP属地:未知

水龙吟:关于“水龙吟”取意,说法较多,有人说是取义于李白的“笛奏龙吟水”的诗句,有人说是取义于李贺的“雌龙怨吟寒水光”诗句,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因为二李在诗中均涉及到我国古代一种乐曲,叫《龙吟水》。《龙吟水》这个乐曲据说曾有三首,所以关于它的产生,便有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吟水》曲子来源于汉代少数民族羌族,认为是羌笛吹出来的曲子。东汉学者马融曾经写诗讲述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伐竹吹之声相似。”另一种说法出自于《北齐书》。据说北齐文宣帝驾下有一个大臣名叫郑述祖,曾创作琴曲《龙吟十弄》,音调十分悠美。还有一种说法则与中唐宰相房琯有关。据说房琯隐居在终南山读书,常常听到附近寺庙内一个小和尚敲打法器,传出如龙高吟的美妙声音。三种说法孰是,已难详考。
⑵疎帘不卷东风:倒装句,正常顺序是“东风不卷疏帘”。疏,稀,不密,这里解为稀薄。帘,这里有多解,一解为用布、竹、苇等做成的遮蔽门窗的用具。二解为古代酒家做店招的旗帜。此处用第一解更为妥贴。卷,翻卷,卷动。全句可解为:和缓的东风撩不动薄薄的挂在门口与窗口的帘子。
⑶一枝:此处指装在瓶中的一枝桃花。
⑷留取:留存。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⑸春心:①谓为春景触起的心情。《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王逸楚辞章句》注:“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而伤心也。”②多指人对异性所怀有的爱慕之心。盛唐李白《江夏行》:“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此处为第一解。特指瓶中桃花尚留存的春天盎然生机和美好意境所引发的作者向春之心、慕春之意。
⑹刘郎:这是我国古代诗词常用的典故,至少有四种版本。第一种,为最常用之版本。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奇遇二仙女,结为良缘。半年后归乡,乡邑零落,子孙已历七世。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女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祈喜,问:‘来何晚耶?’因邀还家。”“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无,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仙,迷不得归。”后世遂用此典形容男女间爱恋情事,或以“刘郎”、“阮郎”指代女子的心上人,也用以指仙道生活。五代欧阳炯《春光好》:“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刘郎。”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天台岫,逢阮刘,真佳偶。”
第二种,指唐代刘禹锡,他曾在两次被贬放还后再游长安玄都观赏桃花,并作诗讽刺时政。后世用以为典,多与桃花及忆旧有关。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植仙桃,满观为烁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时。旋又出牧,于今十又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免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南宋刘克庄木兰花慢》:“况种桃道士,看花君子,回首皆非。相逢故人问讯,道刘郎,老去久无诗。”清赵翼《红桥》:“三生杜牧曾游处,前度刘郎再到来。
第三种,指汉高祖刘邦。《史记.陆贾列传》载汉高祖与陆贾论政:“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据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删)陆公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篇一奏,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书》。”南宋辛弃疾《六么令》:“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又辛氏《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第四种,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后世用为典,多是隐括刘秀史事,抒发感慨。《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北宋王以宁《满庭芳》:“千古南阳,刘郎乡国,依约楚俗秦风。”
此处用典为第一版本。张惠言以“刘郎”自拟,暗示他对妻或爱恋的心上人的眷怀。
⑺年时:犹云当年或那时也。北宋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南宋张镃《瑞鹤仙》词:“怅年时携手同来,笑里绣帘斜倚。佳节匆匆又至,抚事惊心,忍堪重记。”
⑻趁:乘便,乘机。如乘早,乘势。中唐韩愈《同李二十八员外野宿西界》:“自趁新年贺太平。”引申为“搭乘”,如乘车、乘船。
⑼红云:指代桃花。
⑽扶:支持,挽扶。《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此处可解为“携带”。
⑾看取:亦云“看承”,犹云看待也。南宋辛弃疾满江红》:“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⑿幽芳:淡淡的芳香。
⒀清明:此处谓天气清澈明朗,不是清明节。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