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龙吟:关于“水龙吟”取意,说法较多,有人说是取义于李白的“笛奏龙吟水”的诗句,有人说是取义于
李贺的“雌龙怨吟寒水光”诗句,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因为二李在诗中均涉及到我国古代一种乐曲,叫《龙吟水》。《龙吟水》这个乐曲据说曾有三首,所以关于它的产生,便有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吟水》曲子来源于汉代少数民族羌族,认为是羌笛吹出来的曲子。东汉学者马融曾经写诗讲述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伐竹吹之声相似。”另一种说法出自于《北齐书》。据说北齐文宣帝驾下有一个大臣名叫
郑述祖,曾创作琴曲《龙吟十弄》,音调十分悠美。还有一种说法则与中唐宰相
房琯有关。据说
房琯隐居在
终南山读书,常常听到附近寺庙内一个小和尚敲打法器,传出如龙
高吟的美妙声音。三种说法孰是,已难详考。
⑵疎帘不卷东风:
倒装句,正常顺序是“东风不卷疏帘”。疏,稀,不密,这里解为稀薄。帘,这里有多解,一解为用布、竹、苇等做成的遮蔽门窗的用具。二解为古代酒家做店招的旗帜。此处用第一解更为妥贴。卷,翻卷,卷动。全句可解为:和缓的东风撩不动薄薄的挂在门口与窗口的帘子。
⑶一枝:此处指装在瓶中的一枝桃花。
⑷留取:留存。南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⑸春心:①谓为春景触起的心情。《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王逸《
楚辞章句》注:“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而伤心也。”②多指人对异性所怀有的爱慕之心。盛唐李白《江夏行》:“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此处为第一解。特指瓶中桃花尚留存的春天盎然生机和美好意境所引发的作者
向春之心、慕春之意。
⑹刘郎:这是我国古代诗词常用的典故,至少有四种版本。第一种,为最常用之版本。相传东汉时,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奇遇二仙女,结为良缘。半年后归乡,乡邑零落,子孙已历七世。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
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溪边有二女子,姿质
妙绝,见二人持杯出,女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祈喜,问:‘来何晚耶?’因邀还家。”“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无,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仙,迷不得归。”后世遂用此典形容男女间爱恋情事,或以“刘郎”、“
阮郎”指代女子的心上人,也用以指仙道生活。五代
欧阳炯《春光好》:“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刘郎。”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天台岫,逢
阮刘,真佳偶。”
第二种,指唐代
刘禹锡,他曾在两次被
贬放还后再游长安玄都观赏桃花,并作诗讽刺时政。后世用以为典,多与桃花及忆旧有关。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植仙桃,满观为烁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时。旋又出牧,于今十又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免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南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况种桃道士,看花君子,回首皆非。相逢故人问讯,道刘郎,老去久无诗。”清
赵翼《红桥》:“三生杜牧曾游处,
前度刘郎再到来。
第三种,指汉高祖刘邦。《史记.陆贾列传》载汉高祖与陆贾论政:“
陆生时时
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据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删)陆公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篇一奏,高帝未尝不
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书》。”南宋
辛弃疾《六么令》:“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又辛氏《
水龙吟》:“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第四种,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后世用为典,多是隐括刘秀史事,抒发感慨。《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北宋王以宁《满庭芳》:“千古南阳,刘郎乡国,依约楚俗秦风。”
此处用典为第一版本。
张惠言以“刘郎”自拟,暗示他对妻或爱恋的心上人的眷怀。
⑺年时:犹云当年或那时也。北宋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南宋
张镃《瑞鹤仙》词:“怅年时携手同来,笑里绣帘斜倚。佳节匆匆又至,抚事惊心,忍堪重记。”
⑻趁:乘便,乘机。如乘早,乘势。中唐
韩愈《同李二十八员外野宿西界》:“自趁新年贺太平。”引申为“搭乘”,如乘车、乘船。
⑼红云:指代桃花。
⑽扶:支持,挽扶。《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此处可解为“携带”。
⑾看取:亦云“
看承”,犹云看待也。南宋
辛弃疾《
满江红》:“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⑿幽芳:淡淡的芳香。
⒀清明:此处谓天气清澈明朗,不是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