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01-18 10:01 IP属地:未知
查看 9.4W | 回复 2
购置税下降为何仍然怨声一片
传闻终于变成了现实,只不过没想象中的那么好。
身边的几个朋友,去年底就买了车,惦记着降税,一直挂着临牌跑。14号晚上降低购置税的消息刚出来,打来电话或者发来短信,就是一迭声的骂娘。原来国家此次调整,仅针对1.6排量以下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免至5%,且为期仅有一年时间。而这几位全是1.8升以上,在这次购置税调整中,都变成了看热闹的。几个月的等待,变成一场空。
放眼周边,四处怨声一片,代表草根力量的网络民众,几乎是一边倒的宣泄着不满。不满者大部分集中在:其一,税负降地不到位,原来不是说小排量车全免吗?其二,为啥只是1.6排量以下,1.8和2.0排量凭啥不能享受政策优惠?
税负降得是否到位?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看,相比过去,购置税减免一半,10万块钱的车,直接在收税环节减了5000块钱,相当于变相降价5%。这个力度不能算大,但也绝对不算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市场汽车价格有个显著的特点,价格弹性相当的低,单位价格变动,往往换不来成正比的市场表现。换句话说,市场上大部分汽车产品终端价格的含金量非常之低、几无规律和诚信可言。所以,如果把这5000块钱换算到车价里,可能不如某个会侃价的消费者,一个下午费点吐沫星子就能拿到的优惠更令人惊喜。
但是,种种因素决定了购置税不可能一步减免到位。首先,减税宜快不宜迟,政策悬而未决,将会百分百形成持币待购潮,政府“快”字当先,决定动作不可能过大;另外,减税属于刚性措施,税率下去了就不容易上来,税收是一个杠杆,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起着重大的指导性和方向性意义,当然不能和股市印花税一样反复;再次,减税能带来多大的销售拉动,政府决策层心里也没底儿,试探性的降低,想看看市场反应。几个原因,决定了汽车购置税只能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分步减免,相机而动。
也并不是政府掏不出这笔钱,和房地产的减税所造成的财政投入比起来,汽车产业其实是毛毛雨。即便是把去年销售的近600万辆乘用车,每辆车撑破天按照2万块钱税收减免,汽车产业购置税所能减免的极限不过是1200个亿,差不多就是去年房地产行业减免增值税一项的总和,不及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减税总额的一半。而汽车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加在一起,每年创造产值却能达到四万亿人民币。从这个角度看,哪天国内汽车产业不行了,取消购置税也是笔划算的买卖。只不过,中国乘用车市场08年仍增长了近7%,还没到下猛药的那一步。真到了08年欧美市场那样下滑30%至40%的地步,再考虑进一步减免甚至取消,也还不迟。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要掌握政策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权威性。不能搞得象股市印花税似的,开始谁都当回事儿,后来谁都不当回事儿,再后来自己也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我坚信,“小步快跑“、“限定期限”,都只是暂时的,小排量甚至中低排量取消购置税,肯定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我们的市场还年轻,潜力还很大,真的没到那一步、也还远远没到那一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另外,除了推进产业重组、新能源汽车这些老生常谈的套话之外,这次新政策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首先,“家电下乡”之后开始“汽车下乡”——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提供50亿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另外,3年内国家提供100亿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前者表明政府开始引导车企进军农村市场,意味一个全新的庞大市场或将被激活。而国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汽车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显然,合资企业看不上这点钱,这笔钱将会被用来重点投入到自主品牌的技术研发中。这和美国政府直接拨钱,支持通用福特们进行技术改造的思路和行动是一致的,我们的钱少点,但总算开始落实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并且从地方上升到了中央的高度,这开了个好头。
最后,如果评价这部新政策的效果。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但效果将是打折扣的。为什么?因为新政策就“培育市场”而言,仍不能解决一个根本问题——消费信心。而提升消费信心的根本,不在于一时一地的降低车价、减轻税负,而是建立一个透明、健康、公正的消费环境。譬如,在养车费用的减免上,油价降了、燃油税出台了、我们仍不能停下改革养车税费的脚步,至少,过路过桥的不合理收费何时能解决?如果短期不能解决,至少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正如印花税的下调,挽救不了股市。信心的源头不是减税,而是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制度如何建设,如果政府也没想清楚,至少可以表表态度,画画愿景,温暖一下人心也好。购置税下调,老百姓骂娘的多,鼓励的少,实在是心里面还不够踏实啊!
[img=1,1]*****/ac/b.gif[/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