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8-10-08 13:42 IP属地:未知
千载经石峪
经石峪在登泰山的一条小路尽头,等候1400多年了。
在这之前,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初见经石峪的一瞬间,我被一种力量震憾了。铺满崖壁的石刻像一种神秘的符号,让我无法分清自已身在何处。彼时树影婆娑,面对着一个个朴素的大字,我只想流泪。
“与君初相识,似是故人来。”我后悔起自已今天才来寻访,这里的石壁,和我有一份缘啊。
沿着保护起来的栏杆边梯道,我一个人走了一圈,盘起腿端坐在最上方向下看。那时,那个安一和尚在这里,默默地提笔,选择了石作为载体,只为宏扬我佛法深远么?那一份寂廖,那一份坚持,那一份执着;安一和尚,你想证明什么?
还是只为心中那个佛,而甘心情愿。
抄录《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偈颂还道:“优昙花发实还无,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
念着偈颂,我又想哭又想笑,心头有满心欢喜般希望又似心如死水;忽而脑海中清明又忽而浑塞,对前尘往事后悔不已又百般不舍,我是谁?谁又是我?我若没了我去哪了?我又从哪里来了这里? 我当是去哪里呢?这身边同行的他们又去哪呢?我们都要好吧,倘若这哪天那人没了,我便如何?
转念便有痴意,我便一人在这世间自生自灭,又不妨事。可再一想,人活世间,孝末尽,责任末尽,情末还尽,我,唉,我。
又是苦叹一声,呆呆地**了好半响,心绪真个千折百回,软了几起又几起;提不起爱意也起不了恨心。
[
本帖最后由 懒猪徐徐 于 08-10-08 13:4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