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军事论坛 >  战斗机的视觉隐身——迷彩,低视灰,和……粉红?

发表于 2018-01-15 15:58    IP属地:未知

查看 38.2W | 回复 48
战斗机的视觉隐身——迷彩,低视灰,和……粉红?
原作者:Armstrong
  飞机伪装色属于视觉隐身范畴,这是一门运用光线和彩色图案的艺术,目的是使军用飞机在地面和空中难以被发现,被发现后也难以确定其速度、距离和高度。伪装涂装的效果高度依赖环境,主要对人类的肉眼及一些电视观测系统起作用。现代伪装涂装的色彩和图案的使用都已经过大量的实验并理论化了,多数国家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和独特的涂装,人们往往在没有看到国籍标志前就能确定飞机的所属国家。当然色彩和图案也会随着新理论的推出和作战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飞机的伪装涂装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并一直沿用至今。当然在交战双方有一方掌握了制空权后,对伪装涂装需求减弱,可以采用较简单的涂装或干脆取消涂装,以降低维护成本并减小阻力。

                                                一战时,德国菱形(实际上是六边形)迷彩的福克 D VII 战斗机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5:59    IP属地:未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军用航空领域的迅速发展,飞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和敌后上空,这使得部署在野战机场的军用飞机需要进行伪装以避免被敌机发现后击毁在地面。所以在机身和机翼的上表面涂上了用于模仿大地和森林的颜色,或者缀以黑色或白色斑点的大斑点迷彩,用于模拟林间斑驳的树叶阴影。下表面则涂上用于模拟天空的浅蓝、浅灰或白色,甚至不涂装直接暴露出浅色的织物蒙布。这种伪装涂装的设计思想是:从上半球看,飞机上表面会融入地面背景之中,而从下半球看,飞机下表面又会变成明亮天空的一部分。其实许多大自然的生物,如鸟类、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也采取了这一伪装策略: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还改装了几架福克战斗机和一架大型轰炸机,将帆布蒙皮换成透明的赛璐璐蒙皮,进行了视觉隐身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赛璐璐蒙皮也有很大的缺点,在特定角度看并不透明,并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5:59    IP属地:未知


采用透明蒙布的德国林克•霍夫曼 R.I 轰炸机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0    IP属地:未知

  一战和二战时期的伪装涂装主要针对上半球和正下方进行了优化,深色和浅色间的分界线往往在机身两侧较低的位置,战机在白天进行低空飞行时,相对地面防空哨的倾斜角度很大,此时机身两侧深色的涂装会使飞机的黑暗轮廓在明亮天空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提高飞机下半球的浅色覆盖面积,或将深浅色分界线上移,或干脆全机涂上接近白色的伪装色。在二战期间英国和日本的一些低空巡逻机就采用了全灰白涂装,在战时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会很容易被在高空的战斗机发现。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0    IP属地:未知


皇家空军海防总队的哈利法克斯轰炸机,涂装的深浅分界线上移至机背,扩大了下半球白色的覆盖面积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0    IP属地:未知


皇家空军海防总队桑德兰水上巡逻机采用了几乎全白色的涂装,仅在机背和机翼上表面很小面积区域涂上迷彩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0    IP属地:未知


皇家空军海防总队的白色涂装对上半球视觉隐身不利,易被敌方战斗机发现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2    IP属地:未知

  针对此问题,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了有趣的飞机视觉隐身实验,这项实验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得以解密。1942 年初美国海军的反潜轰炸机在攻击德国U艇时碰到了问题,在晴朗的天空背景下,潜艇上的对空观察员在很远的距离上就能发现轰炸机,潜艇有充裕的时间下潜规避。
       美国海军对此深感头痛,并启动了一个秘密项目,代号“耶胡迪”(Yehudi),目标是降低飞机的可见度。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之后,工程师们找到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他们在一架 TBM-3D 的发动机罩和机翼前缘安装了许多灯泡,打开灯光后以机头对准潜艇,可以显着降低飞机与晴朗天空背景之间的亮度差,使飞机融入地平线上的天空中。在理想情况下能将潜艇的对空目视观测距离从 20 公里降低到 3 公里,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一架 B-24 大型轰炸机也进行了类似改装,获得了类似效果。“耶胡迪”灯利用了人眼在 3.2 公里距离外无法区分两个间隔小于 1.2 米的光源的原理,发动机罩和机翼前缘的灯泡形成一个均匀连续的发光面,即使在 B-24 这种大型飞机上,单个灯泡功率也只需 500 瓦。该项目一直持续到 1942 年底,此时美国海军已经装备了完善的机载反潜雷达,可在视距外发现海面目标,于是“耶胡迪”灯停止了进一步发展。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2    IP属地:未知



TBM-3D 机翼前缘的“耶胡迪”灯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8-01-15 16:04    IP属地:未知


TBM-3D 平尾前缘的“耶胡迪”灯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