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5-10-14 15:36 IP属地:未知
查看 15.7W | 回复 21
推荐FB场所:到安徽黟县随笔--《西递永在我心》
黟县小桃源,
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
人尚古衣冠。
在这首诗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就是黄山脚下黟县一带的绮丽风光、风土人情。人们对于集万千美景于一身的黄山是熟知的,我也已游览了两次。
但黟县的美,我只在网络上点击过,那“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常使我恨不得立即关上电脑去身临其境。而最近终于圆了我心头一个长久的梦。虽说只在西递逗留了短短一个上午,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那天一大早,烟雨朦朦,大家的情绪却非常好,早餐后自白云宾馆一齐出发。车在山中行,时而看到群峰若隐若现在云雾里,犹如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的一幅疏树寒村的中国山水画。
心中暗想:路上的风光已如此好,做为景点的西递,真不知该用什么文字来形容了。开了一个多小时,记不清绕了多少个弯,终于到了我梦中的西递。
西递村位于黟县的东南部,它依山傍水,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正是四面那重恋叠嶂的群山,在历史上阻碍了它与外面的交往,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着"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西递村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其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中外游客们心驰神往。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了西递村口,如同走进了历史隧道,恍若时光倒流。远远便可看见高高矗立的胡文光牌坊。其上方象征着封建最高统治的“恩荣”已剥落得模糊不清,斑斑驳驳的大理石柱上弥漫着深浅不一的青迹乌渍,似火痕,又似水痕。立柱上还遗留着“文革”时书写的“卫星飞上天”的鼓舞。中国历史的悠久与深厚、苦难与风流都印在了这无言的牌坊上。整个西递村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屋舍俨然,鸡犬相闻。走在青石铺地的街巷上,一步一景,写不胜写,画不胜画。砖雕、木雕楼、石雕漏窗……这都是我在电影上看到的镜头啊!再看那一个个从远道而来写生的小画家们,他们的作品告诉我:西递,根本不需要粉饰,它本身就是一幅高品味的画。我猜,陶潜的“桃花源记”写的就是这里罢。他再至而不复得路,我们却有幸寻到了这个神秘园。而生活在这隔世仙境的人们,似乎仍然像陶潜笔下写的那么怡然自乐,在我们匆匆购物之际,微微道一声:你们从哪里来?这是一句纯得可以彻底洗净心灵的话,这句话把我的心灵带回了那个久远神秘的时代,置身其间只感觉远离俗世的舒畅……
在游玩中,有几幅对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启迪。这些对联不是歌功颂德或炫耀门庭的,而是教化式的。比如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有的就直接刻到厅柱上。为了突出训导,在重点词上,他们还不惜多刻一些笔画,就拿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来说,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意味着快乐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辛苦。在亏字上也多了一横,告诉人们为了你所追求的,多吃一点亏有什么了不起。这些对联活泼道出了古西递人的人生态度,是对下一代的最好告诫,也是自己终生奋斗的生活境界,令房间内弥漫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想,这样的地方,应在这里住上一天、两天甚至更多,细细地品味它的每一处所蕴藏的精神氛围。可惜天已下起了小雨,像是我们对西递村的依依不舍。开车的时间到了,不能不走。我在心中说:西递,我会再来的……
是啊,我们祖先辛勤、超人的劳动,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艺术财富,好像提示后人:应当为社会创造性地劳动,那样的生活才更有意义。一个人的生命无非百年,但精神的东西却可以源源流长。
西递归来,我的心境里常充溢着感动--西递永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