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08-12 23:55 IP属地:未知
我差点忘记了一个因素——市场喜好。当年宝马倔强地宣称“全球宝马都是一个标准”,坚决不在屁股上贴“华晨宝马”4个汉字,结果也没拗得过国家规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德国人开始更加关注中国这个地位不断升级的市场,
奥迪A6L(
参数|
询价)之后,宝马也专为中国投放了加长5系,奔驰跟进后,三驾马车又开始比拼B级轿车的加长方案。保时捷也几乎只为中国打造了“怕哪摸哪”… 德国人的确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开始了本土化调教,欧洲亚洲造车风格相差很大,这种本土化是必须的。而作为亚洲车代表的日本车,几乎无需任何改动就可以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心,这属于日系车的先天优势。
写到这里,就不用再解释为什么德国战车一开始国产就开始招来唏嘘了。一个诺粉说得到位,
国产的德国车,多了很多缺点,而国产的日本车却保持了大部分优点。但我相信,随着消费者认知的逐渐成熟,媒体信息的日渐透明,这个圈子最终会面临洗牌的。
为什么街上时常看到日本老车,德系老车却寥寥无几?
这个问题,可以跟以下几个问题归在一类:
- 中东、东南亚大马路上为什么都是日本车?
- 美国为啥那么多日本车?
- 中国早年引进的进口车为什么很多都是日本车?
- 德国车耐用,但是有多少老车是一直用到今天的?
- 为啥市面上一堆德国车专修,日本车专修很少见到?………
我在分析设计理念时,提到过日本车设计时特别注重降低维修难度和专业度,加之设计师善于降低系统复杂度,技术上“够用即可”的设计原则,工作条件降额延长耗材寿命,造就了日本车久开不坏的金身。对于维修条件落后的环境,日本车就有出奇的适应力!
德系车相反,专业是尊严,技术是壁垒,造车要求高,修车要求也高。如果不把技术和手册研究透,不把专用工具准备好,就很可能修不到位,后面一堆隐患,出了问题再回来修。早年国内也有不少买德国进口车的人,多数因为缺乏专业的修理服务商,撑到今天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去德国街头看看,50万km,20年车龄的车子的出现比例,就明白了。车子可以用多久,除了设计,还得看维修水平,这一点在高度要求维修水平的德系车上,显得尤其适用。
你想想,中东的恐怖分子要是买一台X5去办事,路上坏了没地儿修,多耽误事儿啊?
[
本帖最后由 爱车的诺诺 于 2016-8-13 00: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