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8-15 09:29 IP属地:未知
“我是个记性很好的人” 这里是韩秀出国前后的一个小插曲。 1978年1月,**已经决定放她走,但是只付她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费,然后从香港到美国的费用由美国来付。在公安局办理最后的手续时,一位领导模样的人递给韩秀一百三十元人民币。那是她的火车票费。 “这可是中国**给你的。你领这些钱,不怕美国**追究吗?”他不怀好意地说。 韩秀再也无法忍受,三十年的怒火一下爆发了。“我在中国住了28年,还没成年就开始做苦力,足足工作了13年。这130元人民币不是太少了吗?还有什么不好交待的!” “算了,一笑泯恩仇吧!不愉快的就都忘了吧!” “恐怕不容易,我可是个记性很好的人。” “限你24小时离开北京!”对方已经气急败坏了。 “没问题,我马上就走!” “别忘了,你的外婆还在北京!” “我才不担心外婆。她是个最不怕死的人。”对方无话可说了。 通过罗湖口岸抵达香港,她马上见到了美国驻香港的葛睿毅领事。他带她到西北航空公司的柜台,拿出450美元,对服务人员说,要订一张当天飞往华盛顿的机票。 “You must bring her home today.”(你必须今天把她送回去) 韩秀很过意不去地说:“为什么美国**这么好,要用这么多钱帮我的忙?” 葛睿毅领事笑着说:“这是你借的钱。如果你愿意,将来可以还给美国**。没有关系的,不要想这些!你赶快回国,这比什么都重要。” 怕她不懂英文,发生意外,葛睿毅还细心地为她准备了五封信,让她收好,一封交给西北航空公司的空姐,一封交给机长,一封给入境处海关官员,一封抵达华盛顿后给计程车司机,一封在发生意外时给警察。每封信里都叮嘱他们要好好照顾她,因为她不懂英文。 “如果说长期以来,我对中国有了认识,那么在出国前后非常短的时间内,我也对美国这个以**立国的**有了清楚的了解。”在丁大卫、滕祖龙、葛睿毅这些领事们的身上,她感受到了美国**对于在本国外侨民的重视与关切。
意外的重逢 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美国也张开双臂,欢迎她这个历尽磨难的孤儿回到故国的怀抱。凭着手上的几封信,她顺利抵达美国国务院中国科。他们用流利的中文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确实如此,每个遇到的人都尽心尽力地帮助她。国务院为她安排了学校学英文,阿灵顿**给她三个月的生活费。不久,她又被介绍到国务院下属的外交学院教授中文。国务院官员特别给外交学校的校长打电话,要他务必录用韩秀。 不过,没想到校长很不高兴,因为从来没人敢说要他“务必录用”某某人。他坚持要亲自面试这位特别的中文老师。 一早,韩秀穿着整洁,准时出现在校长室的门口,用刚学会的英语问候道:“Good morning, Mr. Sweft.” 老校长带着金丝边眼镜,白色的西服,银色领带,头发银白,一副学者风范。他抬头打量了一番韩秀,忽然摘下眼镜,热泪盈眶。韩秀吓坏了,猜想是自己的英文太差,让老人很生气。 “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韩秀又被吓了一跳。 “就是我和我太太、还有儿子John和你一起去中国的。”校长激动地说。“我的天!原来就是您!”韩秀的眼泪也流下来了。 人生是如此奇妙。三十年的时光,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他们再次重逢在美国。校长告诉韩秀,当年他和夫人在船上就已经决定,如果见不到韩秀的外婆,就要把她领养。 “你终于回来了!对,我当然‘务必’要聘用你!”校长兴奋地说。
生命的归宿 1982年春天,韩秀和自己的学生、一位美国外交官结婚了。婚后,韩秀随先生曾在台北派驻一年、北京又派驻了三年、又到南台湾的高雄派驻三年,也派驻过希腊等国家。在先生派驻北京时,她终于又见到了外婆,可以尽心地照顾老人家了。1986年夏天,就在韩秀和先生正准备返回美国前,给她无限呵护的外婆平静安详地走了。 从1982年开始,韩秀开始写作,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折射》,一发而不可收,目前她已是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已出版了二十九本书籍、主持了数个专栏,发表了无数文章。她和先生现居住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小城,靠近阿灵顿国家公墓,那里埋葬着她从未见过的父亲。 ======================================================================================
从小受外婆传统汉学启蒙的韩秀分外珍惜中华文化,成为美国多产的中文作家。
1980年代,韩秀随作外交官的先生派驻台湾。一下飞机,韩秀的眼睛一亮,因为到处都是正体字。“哈,我再也不用写‘错别字’(简体字)了!” 对于正体字,韩秀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
*****
韩秀回美国之后在国务院的学校中教授中文,结婚生子。(韩秀提供)
1949年,韩秀的外婆搬到北京,为了生活,开始给中国书店修善本书。这是外曾祖母传下来的一种技能,可以通读古文,将零散的文页聚集成篇,然后装订成书。四岁时,外婆便给韩秀启蒙,教她念《三字经》、《千字文》。自幼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下,韩秀打下了很好的汉学基础。 1956年大陆开始推广简体字,于是外婆就教她一个办法,在学校里写简体字,在家里就写正体字。 “所以那时候我就知道,世界上并没有繁体字与简体字,而只有正体字,中国传统的字就应该是这样。”韩秀说:“到了今天,很多大陆学者还是没有办法面对《汉书》,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想把二十四史变成简体字还是办不到,因为古汉字是不能变为简体字的,因为每个字的涵义不一样,把它变为同一个简体字之后,上下文已经不通了。实际上到了现在,很多人说阅读的时候有困难,不能好好的去领会古汉语里所有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此。” 对于现在的所谓“国学热”,韩秀认为,那只不过是“浮光掠影”,不是国学的精髓。“想想看,连字都不识,你又如何去讨论国学?”